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還有最知名的領導者史達林,這些都是俄羅斯過去最令人熟知的歷史,在二戰前後時期的史達林堪稱是共產主義,最強而有力的輸出者,也是絕對權力的掌握者,在他的社會主義下,人人充滿了希望。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是一名俄羅歷史學家所寫的史達林傳記,他研究了史達林的歷史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原本有很多隱藏的資料。
無法看見史達林的真實面貌,只能透過有限的史料研究,而且都是蘇聯官方挑選過的資料,想當然不可以會有客觀的角度出現,而作者在蘇聯解體之後,過去不能釋出的史達林與其蘇聯主義的史料一一浮出,在這混亂的史料中。有許多過去堅信的理論被推翻,像是史達林所營造的大躍進(後來毛澤東也跟著學習),並沒有任何人民得利,所得到的是糧食短缺跟農業物資上的退步。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是俄羅斯資深研究員奧列格.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所著,研究史達林的歷史長達二十年,在蘇聯解體之後,史達林的私人信件、備忘便條、政治局文件、國安機構等資料才得曝光。使用這些資料跟過去的史達林史料對比,選擇史達林最重大的一些事件,從政治到私人生活。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立場看待:
前期的史達林並不像他所強調的生命辛苦,跟希特勒所寫的我的奮鬥相同,明明生活小康,沒有太多生活上的辛苦,造就了他們閒時精進第二興趣的成長過程,第一興趣史達林就讀的是神學院,雖然史達林讀的是神學院。但他一點也不相信神,把它當成了研究學問的踏腳石,也在神學院開始接觸了社會主義的部份思想,想當然爾神學院是個很封閉的地方,管理人員完全不準學生有任何的異端思想。
每天只能生活在神學院裡,不過作者強調跟史達林後來的人格養成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史達林確實很叛逆,雖然他的成績相當優秀,可是經常把校外活動跟一些禁讀的校外讀物帶到學校裡,還開始組起讀書會,讀的書都是神學院不應許的。校方開始處罰史達林,後來更達成讓史達林以優異成績休學的協議,這可能是雙方交換好的條件,他憑藉著這個政治經驗開始參與了地下政治活動。
後來也認識了列寧,列寧讓史達林第一次有了政治上效法的對像,他認識了要對政敵施予強硬的態度,為的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所以跟著列寧學習到了政治思想實行到社會的方法,不過這當中也有被逮捕的風險。因為當時帝俄政府雖然有動搖的危險,可是統治雖然不能說非常穩固,但大至上被迫開放部份政權給民眾參與的政策,也減少一些被推翻的風險,可是強硬派如列寧依舊不滿。
這邊有提到之所以史達林漸漸在政爭佔上風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理論或是個人魅力因素,這些當然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就是史達林相當懂得逃避來自帝俄政府的追捕,有許多政治領導人包括史達林的同黨們,經常受到牢獄之災。而史達林能夠避開大部份的追捕,使得無人運作的政黨,讓史達林快速的提昇地位,書中有提到列寧培養他與幾位政治領導人,但沒有特地要選誰當領袖。
描寫史達林在列寧人生後期扮演畢躬畢盡的角色,看起來是完全聽從列寧的學生之姿,不過在列寧去世之前,他很顯然的把列寧的影響力拿到手上之外,還公然對抗起了列寧,讓列寧拖著病軀怒斥史達林,但列寧最後還是輸給了自己的身體。然後幾個列寧遺產競爭者之中,史達林讓自己看起來最無害,並且低調了起來,最終在政爭中得到勝利,掌握了社會主義政黨的大權。
不過剛開始的史達林也知道厲害關係,所以內斂低調,並在背後讓他的競爭對手們互相戰鬥,最終他收得的魚翁之利,成為蘇聯共產黨呼聲最高的領導人之一,不過此時的他並不急於坐上最高位子,因為這時的他政治力量還不夠。就在對手犯了嚴重的錯誤之後,他開始利用這點鬥爭最後成為主席,並在同時利用共產黨的權力打壓他的反對派,將對手一一開除,施展鐵血的手段。
作者提到一點就是史達林對於打擊所謂的富農,有著病態性的執著,他認為是這些富農掌握俄國的糧食,最終才導致缺糧,可是這種偏執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根據,因為缺糧問題是整體性的,他將這點歸納到了地主跟大戶農家身上。於是他要求底下的官員跟共產黨員,去向這些農民徵收,這是比較好聽的說法,難聽點就是搶劫,反抗者不是受到酷刑就是被關押,最後徵收到的糧食。
雖然達到一定的標準,可是有許多人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更多的人在當下就死於收糧行動,隔天的冬天更多死者出現,他們瘦到不成人形,然而史達林將這些人視為富農跟反動者,還有猶太人跟外國間諜。所以他們的死是理所當然,在大徵收的行動造成了數百萬人的死亡,以及隱藏的千萬饑餓人口,為了鞏固政權所犧牲的人命,可史達林對這些會有所反應嗎,還是他冷血無情呢。
答案是史達林為了自己的權力,以及頑固的農業政策不服輸為主,事實他身邊的統治團隊,有一些人看出史達林的政策很危險,所以他們堅決的跟史達林反應,但史的反應是跟前面相同,認為自己的政策沒有問題。但事實這種老舊保守的政策,一直是史達林掌權的政風,就跟工業經濟相同,他認為只要集中資源,以所有的人力財力物力,去打造重工業就能夠超越西方世界的科技水準。
但事實上看起數據有達到他想要的標準,因為他一聲命下任何共產黨員都要聽命,可是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短時間達到,所以造假跟移花接木的事情接連不斷,從很多角度來看,史達林是知道是這些事情的。可是他不在意貪污跟造假,甚至是官員欺壓民眾,只要這底下政權的官員對他保持忠貞即可,所以蘇聯的政風是只要服從上級,做到上級想要的效果,其他根本不重要。
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聯的效率看似快速,但其實是非常無力化的,因為大部份的官僚制度,讓任何的計畫都變成了應付史達林,只要史達林首肯,無論如何都可以,相反的就算做的再好,只要史達林不答應,這些計畫都會作廢。另外史達林也歡迎任何層級的民眾或官員互相舉報,就算沒有證據,只要當局想用刑求的方式逼供,就可以屈打成招,供招的民眾所供出的名單大多也沒有得到證實。
在史達林眼中,他的潛在敵人無所不在,這也是他維持政權的手段之一,只要是可能的潛在敵人便會展開大清洗,例如他懷疑境內的猶太人是美國人的間諜,前帝俄官員是反動間諜,所以開始在各個不同的階層清洗可疑的潛藏者。事實上不論他們是不是真的要顛覆政權,都只是起於懷疑階段,沒有任何的證據,於是靠著密告這個手段,就算是官員也經常發生被審判槍決的情況。
史達林的統治是將權力緊緊掌握在手中,再將手中的工作分配到自己所認定的小組人員,一般來說只有最親近的幕僚才能夠由他身上分走工作,但就算這樣他本身的工作量也是非常驚人,倒不說是他不願意將權力分配給任何人。就算他身邊的幕僚地位權力再高,他也能任何剝奪,所以每位政權底下的官員都對史達林相當害怕,造就意外的圍結,沒有人願意去爭權奪利,都看史達林的眼色。
有趣的是這邊有跟阿道夫相同的理論,就是史達林與希特勒其實任何一方是對彼此戰爭,是沒有任何信心的,所以在兩人終於將國內政權穩定下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可以互相聯繫的方法,然後簽下協議結盟。最初剛開始是這樣的,但隨著利益衝突和二戰的發生,納粹德國終究跟蘇聯發生了戰爭,戰爭初期因為史達林政權的壓迫,首先是有能力的軍官都被清掃槍決下獄。
再來是謊造誇大的軍力,因為其中有許多灌水的成份,所以剛開始的蘇軍是被德軍接連打敗,推進了數百公里,直到了史達林意識到了自己太過頑固的政策,開始下放部份權力給底下的軍官時,戰況才開始改善。不過原本史達林一旦決定軍事政策,就不容許任何人更改,而且指派的人是以忠誠度較高為標準,因為他不信任有能力的軍人,只要能聽他的命令即可,在接連的敗戰過後。
史達林面對一場意外的勝仗,雖然贏得相當慘烈,於是開始跟軍官們有著密切的聯繫,並且開始跟他們開會,學習到了現實的軍事政策,漸漸的他將軍權外放,同意軍官討論出的戰略走向,這在過去的史達林是不可能的。因史對於權力過度敏度,要將一切控制在手上,作者對於史在二戰後期的策略,是基於他在戰略上的成熟,不像是過去的青澀,源於史達林從來沒有上過戰場。
有許多內容等著我們去推論,例如史達林是一開始就想要成為大開殺戒的獨裁者嗎,作者分析了許多史達林的成長過程,還有他的性格養成,他在最初涉及政治,後來跟列寧一起參與政治行動,都有類似的傾向,就是他們要掌握大權改善社會。這點史達林與列寧有著相同的意志,不過史達林最後背離了列寧,也是為了掌權,以至於列寧拖著病體反抗史達林,這跟史達林生命最後階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列寧的強硬派可能有影響了史達林的從政手段,他們都對付政敵相當嚴酷,不給敵人任何機會,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列寧在奪得政權前後的故事,就會發現列寧曾經在死前批評史達林跟托洛斯基,不打算從這幾人選出繼承者,史達林死前也是相同。而且這個政敵並不一定來自孟什維克主義和其他政黨,而是布爾什維克同志之間的鬥爭相當白熱化,原因在於他們的政治來源起於爭鬥。
書中有聊到為什麼人們崇拜並且感激獨裁者所帶來的一切,原因在於資訊量的不足,以及你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掌握,沒有任何的自由,可是他帶來看似強大的國家榮耀,他們蘇聯足以與西方列強競爭,這是非常光榮的事情。就算沒有糧食會餓死,生活過得的比以前辛苦,身邊的親友包括自己隨時會被捕入獄槍決,他們依然對於這個政權有向心力,認為只要國家強大犧牲都是值得的。
作者提醒史達林之所以數十年後依然受到崇拜,跟幾個因素有關係,第一是在掌權時所維持的神秘感,史達林非必要則不會現身在公眾時,跟同時期的另一名領袖希特勒則是相反,史達林現身時多半都是經過事前推演練習的。為的就是使民眾記得他營造出來的形象,而不是他平凡生活中的樣子,久而久之在眾人面前出現則會充滿了好奇心,雖然非必要的現身史達林不願意現身,但是依然願意出來表演。
史達林的口才不佳,所以他盡量不在公開場合即興演講,就算有演說也是事前公開安排好的,比起口才他更仰賴文筆,成績一直很好加上喜好閱讀,造就他的文筆優良,每當寫公開信總能打動人心,書中有許多史達林所寫的文案。也順便將史達林對於權力的渴望解釋清楚,史達林每天都要辦公很久一段時間,不過這個時間不一定,不肯將他認為重要的事項分享給其他的手下。
二是長久以來的媒體宣傳加上教育宣傳,例如境內清洗人口則是宣傳他們是破壞國家安全的陰謀者,他們企圖顛覆國家,使國家帶來動亂,將仇恨跟注意力轉移到他們的身上,對於蘇聯政權的不滿則是變成了這些反動份子身上,由此一來使得政權穩定。另外一方面則可以讓對政權不滿的民眾產生警惕的心理,要讓自己不要成為反動份子(所謂的反動份子就是反抗當權跟革命的份子)。
一堆人推崇史達林為社會帶來的貢獻,卻忘記他帶來更大的危害,作者奧列格提到之所以會對史達林歌頌讚揚,認為權力集中的獨裁才是對國家社會民族是最好的,是在於長久以來的政治宣傳與政治教育。在過去社會中取得資訊的手段較少,所以報紙跟廣播,還有電視新聞,只要政權掌握這一塊的宣傳能力,幾乎都能讓民眾接受,他們所想要提供的資訊,且民眾也無法有深度反思的能力。
就算有,這些人也是社會中的異議反動份子。
有些人特別喜歡強調,只要經濟好吃得飽,自由民主一點也不重要,可是在史達林沒有彈性,又缺乏配套設施的工業躍進政策中,農業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原因在於多餘的產量就會成為國家的公糧,所以農民們沒有動力去種植其他的農糧。而且有段時間還強制執行集中大農場,所以被認定是農民的蘇聯民眾,都要被集中勞動,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甚至連糧食也會被扣壓。
因此在史達林的重工業政策中,造成人為的饑荒,那些旗下的共產黨官員們,無所不用其極的逼農民交出糧食,然而想要使重工業快速發展的大躍進,不只使得上下任何產業都受到嚴重的破壞,還讓農業也跟著被破壞。其中有許多謊報的成份在,為的就是使得領導階層感到滿意,當然……這些謊報出來的成果,對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的損害,不只重工業所製造出來的成果不符成本,糧食不足發生饑荒。
書中有至少兩三種角度看待史達林的歷史事件,並且分析當時的可能,並不武斷的說,史達林就是邪惡的獨裁者,或史達林是個俄羅斯的明君,這種兩分法的筆觸來描述,他所介定的是史達林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如同史達林在任內的大清洗,槍決相當多的俄羅斯境內人口,原因他推斷最大的原因,這些人有機會成為政權鬥爭者,所以寧可錯殺一萬也不可放過一個。
他認定史達林是個沒有太多安全感的革命者,而且還要隨時隨地的能夠將一切掌握在手中,為此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但這些代價都是由蘇聯的民眾來承受,書中更提到他的繼任者如赫魯雪夫等人,在史達林死後馬上推動農業改革。原因在於史達林強硬的不讓市場經濟流通,並認為這是邪惡的資本主義,農民的的農商品只能夠賣給國家,並由國家統一種植收構,造成農業的損壞。
人們為什麼崇拜獨裁者,因為力量(權力)總是能夠令人沉迷,弱者對強者有著無法比擬的吸引力,且不論這個力量帶來的是建設或是破壞,罪過大於功勞,只要強大就會有人願意跪伏於腳下。或許有些人不同意這樣的理論,但試圖想想你如果是一個小國家,對方的大國家是你的數十倍一百倍強大,他想要併吞你,那是不是有些人願意無條件的屈服,還認為想要反抗的人只是無謂的螳臂擋車。
總結:雖然這本史達林傳記相當紮實,可以說是有點難度才能閱讀完畢,可是作者研究相當深入,卻並且給予讀起來簡易的評論,不破壞原本的基礎之下,卻又帶來霧裡看花的朦朧感,原因在於史達林的多面性以及話題性。不輕易的下結論,因為史料往往都是從不同的方向看待,在後面又找出新的資料就會變化的學問,蘇聯解體之後所釋出的資料,讓神秘的領袖史達林瞬間增加許多面貌。
網友惡搞的史達林!
感想:話說這標題是有點反諷的意義,因為說史達林多麼獨裁,這種論調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畢竟史達林的名聲可以說是世界知名,這個名聲是來自於殺人的人數,史學家都推論最少有千萬人以上,而且殺死的人都是俄羅斯人居多。
話說自己對於史達林的認識,竟然是一部關於希特勒電影帝國毀滅的台詞,希特勒在得知窮途末路時,大喊史達林渣渣這句話,就跑去查了史達林是誰,才知道原來他是希特勒最大的敵人之一,不然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認識史達林。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