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它明明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並且很多人得到慘痛的教訓,一輩子被影響到最後,可是卻被人當成玩笑看待,恐怖片怎麼可能會發生在現實呢,可怕的是發生了卻持續讓它發生下去。電視劇情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描述在台灣社會中各種學歷成績至上的觀念,數十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成績被定位成的形象令他們痛苦及失落。
 
 
 
 
有許多家長認為這部戲會教壞自己的小孩,認為小孩子怎麼會懂得這些呢,事實上孩子的思考能力遠超過你的想像,甚至穿透到事情的本質,當人成年之後的思考就會漸漸的社會化,失去了原本的彈性,無法天馬行空的奔馳。經驗或許是很重要的元素,在我們的人生不斷得到並且受益,可是經驗有時候就像是個人專屬,也許對上一世代的人有用處,但拿到下一世代就等於是零作用。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只能看見這面旗子,
背後的人是誰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公視所播出的單元劇,同時在多平台播出,一共有十集、五個不同的故事,編劇:蔣友竹、簡士耕、洪茲盈、夏康真、費工怡、馬千代。導演:陳慧翎。由原作小說所改編,作者是吳曉樂,單元劇擷取小說中的五個故事。
 
十集共有五部單元劇: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每個單元劇一共兩集,以科幻詭異的角度描述台灣社會中父母各種對於孩子的高壓管教及人生控制,這些孩子成為了父母的附屬品,追趕成績就是他們的人生目的。
 
 
 
 
 
 
 
 
 
以上資料來自報章雜誌網站以及訪問。
以下分享自己的感想:
 
 
 
 
 
 
 
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先聽聽主題曲:
 
 
 
充滿控制的愛是牢獄。
 
戲劇故意利用了些許的科幻元素,反而讓劇情更加貼切現實中的荒謬感,這點算是一個很刻意營造的反現實,就像有時候人們不相信眼前的現實,還會問這不可能吧,就像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小孩很乖,不可能做這些事情。如同貓的孩子,小圓媽不相信國衍的讀書能力低落,認為他只是不努力而已,所以命令家教老師只要有不會的地方,就可以用打罵的方式逼他唸書才有效。
 
有種現實中的抽離感,有時候在夜深人靜及情緒經歷高低起伏差別太多後,你會感覺自己不是自己,你會感覺自己不是自己,身體跟意識分離飛得好高好遠,彷彿不認識身邊的任何人事物。
 
有多少孩子敢跟父母說心內話。
 
所有的故事都用諷刺反串的手法,說父母嚴格管教小孩,小孩長大就會感激他們,逼迫他們比別人強,因為這是為了他們好,想必有些人可能經歷過,老師用打罵的方式叫同學唸書,如果分數沒有達到他的標準就會被處罰。但這些老師都會說我是為了你好,未來你會感激我,我處罰你們心理也很痛,然後父母也會說同一套,好像數字的公式,英文的單字,國文的文言文,只是背誦而已。
 
但是很多人不只沒有感激,只留下一輩子的陰影與痛苦。
 
 
紀媽媽所演的那種冷漠感,真的是會令人顫抖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現在恨我、你以後會感激我。掌握別人人生的人,跟被掌握人生的人相比,到底為什麼前者會強調自己會後者痛苦,大概是一種混亂感,就像監獄裡的管理員跟被關押的犯人抱怨,都是犯人的錯才整天跟犯人關在一起。但明明犯人失去了自由,管理員卻只是為了工作而已,管理員認為自己才是犯人,這些犯人應該要學好,不要讓他們辛苦的工作,乖乖聽話。
 
不得不說看了之後會全身起雞毛疙瘩,因為有強烈的既視感,喚起那些在學生時期所遇到的事情,而且這遠比鬼片還可怕,鬼魂無影無形,可是社會共同的腐舊價值觀,就像是潛藏在家中樑柱的任何地方裡。隨時隨地都會跑出來,像是附身一樣在任何、明明知道過去這段時間很痛苦,只想要快點結束,卻把這種價值觀再硬塞給下一世代的人,他們卻身不由己的施加這段經歷在別人身上。
 
乖巧聽話成績好的茉莉不敢對父母說出心中的話,
最後選擇跳樓自殺。
 
人……非常容易用自身的標準衡量,再把標準套用在別人身上,這是不用思考的反射動作,幾乎是當下馬上想到的,但人卻誤以為這是深思熟慮的產物。例如認為自己可以走路,那為什麼殘廢的人不能跑步呢,別以為很荒謬,這世界上到處都是這樣的人,從來沒有認真的思考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認為自己可以所以別人也可以,不行的話就是這個人不努力或是找藉口而已。
 
劇中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太多的台詞,都是用身體及畫面展現全部的情緒,相較於填滿一堆台詞的橋段,這樣子的安排更加的震撼,因為就像是驚雷之前的天空,沒有一片雲彩跟聲音,突然響起怒雷,連心臟都為之一躍。至於有人說裡面演員演的太誇張用力,現實不可能這麼誇張,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聽過,有父母因為孩子成績達不到他們的理想,所以罵他們垃圾廢物,還不快去死一死的場景。
 
 
 
媽媽的遙控器,紀培偉說了一段話:「我媽說,不讓我去畢業旅行,是為我好。英文數學要去補習,是為我好。不讓我去跟同學打球,也是為我好。總之,一切都是為我好。可是,既然是為我好,為什麼我不能決定,什麼才是為我好?」。而紀媽媽得到了一個遙控器,可以控制小偉所有的行動,能夠讓他不斷的重來甚至銷毀某段人生,讓他任何事情都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只能聽從媽媽。
 
貓的孩子最驚悚的一幕,不在於鐘國衍的崩壞,而在於羅志葳跟鐘國衍兩人互毆她重傷後,鐘國衍用簡訊跟羅志葳道歉,結果羅志葳卻為什麼不殺死她,這樣就不會崩壞了。媽媽對於成績的渴望,就是希望成績能讓一切好轉,所以就算平行時市的另一個鐘國衍將貓毒死,小圓媽也說沒有關係,只要成績有進步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還對發現這幕的新家教老師發飆,強調沒有這回事。
 
放過自己才能放過孩子。
 
 
茉莉的最後一天最值得恐懼的是,林媽媽連茉莉自殺身亡後,也不肯放她安息,還認為自己是對的,一定是茉莉的問題或是別人的問題,想要找出問題點,可是越找越發現她不認識茉莉,茉莉不是自己的小孩嗎。為什麼林媽媽記憶中的茉莉,跟茉莉自己的記憶對比,簡直是兩個人的差別,原來她只是個穿著媽媽外皮的媽媽,從來沒有理解茉莉,就只是將她過去的不甘給消化掉。
 
 
孔雀相當明顯的就是媽媽將孩子當成脫離平凡的工具,更喜歡跟別人的小孩比較,要比別人家的小孩還優秀,就讓她的面子可以保住,那如果沒有面子的話,沒有面子比任何的事情還嚴重,包括孩子的意願。孔雀所奪走是孩子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並用條件交換當偽裝,也就是創造力與想像力,這兩者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寶物還值得保留,可是卻有人認為這兩者不比某些事情重要。
 
你們是愛女兒還是愛維德(私立高中)呢,你們是愛孩子還是愛成績呢,外人只會看見你的學士帽,哪會看見你變成孔雀。
 
考試不會考的就不要問題,浪費大家的時間。
 
 
必須過動有一幕很經典的橋段,當若娃一直聽楊媽媽的話最後遇到危險時,若娃只想要問媽媽愛她嗎,媽媽卻一直沒有回答,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可是媽媽卻問若娃妳愛我嗎,若娃回答她愛媽媽,媽媽說這就夠了。可事實上媽媽只是為了生出成績優秀的小孩,所以一直用親情打動若娃,讓若娃心甘情願的為她付出,若娃的哥哥的若傑就是為了不要影響媽媽的地位,而選擇了自殺。
 
但事實上楊媽媽捨棄若娃,這是她的另外一種對孩子的愛。
 
 
 
社會發明了一套扭曲的強辯邏輯,企圖收編主流社會以外的人,然後加以改變。這是小說猜火車其中一句內心對白,就像是同一種方法,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卻沒有人認真的去處理應對。如一個出口只有五十個人能過,可是有人不相信只能有五十個人過,於是想盡各種辦法硬塞,擁有其他能力的人可以走其他的出口,這就不是主流出口了。
 
這五個單元劇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逼迫唸書有成績的都是媽媽,通常是家中管教孩子花最多的時間的家長,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他們從來不聽孩子講話,也不跟孩子溝通,更不理會孩子的痛苦。為什麼五部單元劇不約而同的都是以母親,為主要壓迫孩子的角度,可能有人會認為那父親也不是嗎,但媽媽也是被傳統價值觀挾持的受害者,包括從家庭到社會。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內中的最主要的控制逼迫者都是母親,看完後只感覺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父母都可能是控制孩子的推手,而這當中的母親是代表著兩個人,也就是父母親。一個人通常都要演出兩個角色,另一人的存在通常是薄弱,沒有話語權的,就像是家庭主婦的母親,沉默不管事工作很忙碌的父親,所以失衡的家庭是母代父職或是父代母職的,另一人等同不存在。
 
基本上你能看見這些家長對於孩子的理解力是多麼的薄弱,有時候甚至不透過現實對話溝通來理解,只是兇猛的喊說這是我的孩子,這是我們家的事情,外人憑什麼來了解,那捫心自問這些大喊的家長,你們對於自己的孩子了解有多深。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不給他做喜歡的事嗎,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不了解他的興趣嗎,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寧願他痛苦也好嗎,但很多時候家長不知道愛與傷害的差別。
 
 
很多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愛,
所以當他的愛越深,孩子就越痛苦。
 
到了現在依然有父母相信嚴厲的管控,不給孩子任何的自由空間,才能夠讓孩子有好出息,可是他們忘了一點,孩子是人並不是寵物或是機器,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且他們往往一開口就是要求與責難數落。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缺乏,更不願意開放心胸分享,認為自己父母所愛的只是成績,他們只是一件為了滿足慾望製造的工具,說自己是愛之深責之切,但卻想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我努力賺錢到底是為了誰,你知不知道你的補習費是多辛苦賺來的,所以你要給我好好唸書。
 
這些失控且自我中心的爸媽是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哪有爸媽不愛自己的小孩呢,但他們對孩子的愛只有一半,另一半則是愛自己,因為他們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的複製品,或是超越自己的存在。有情侶會希望另外一半變成自己或是超越自己嗎,答案是不可能,你當然希望愛的人不要跟自己一樣,就算有些相似,也絕不會想它成為另外一個自己,這樣它就不是它了,而是自身的分裂。
 
控制人生。
 
如果孩子的未來走偏卻沒有及時導止那該怎麼辦,可以舉一堆的現實例子未來規劃,但就是無法關心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最近又做了什麼,只看見後面卻看不見前面。舉一個這些父母最愛的例子,嬰兒要學走路,身為父母的當然是選擇一個安全的場所,然後在旁邊替孩子加油鼓勵,讓他們自己學習走路,小心不要撞到東西就好,而不是一直扶著嬰兒要他怎麼走路,一定要怎麼走才是對的。
 
寧願花了一堆時間盯著孩子的成績瞧,然後為了分數抓狂,也不願意正眼跟孩子溝通聊天,甚至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最後孩子也不想跟父母溝通,因為他們知道在乎的是成績,不是他們。為什麼某些父母可以毫不在意的逼迫孩子,去做他們認識很痛苦不願意,還可能留下陰影的事情,因為他們從不把孩子當成「人」來看待,而是自己的所有物,使用自己的所有物。
 
為什麼要顧慮所有物的心情呢。
 
 
這邊並不是說成績優秀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但你可曾在學生時期遇過,這種分數主義至上的同學,他們的眼中只有成績,不屑任何其他的事情,甚至為了分數變得自私到了極點,眼中完全沒有他人的存在,而他們正是家長塑造出來的怪物。劇中的孩子們每一個都是為父母著想的,所以才不肯反抗,要當一個好孩子,於是把父母所給的壓力全部吸收,最後承受不住壓力崩壞掉。
 
當孩子不反抗任何大人所製造出來的枷鎖就是個好孩子,變成大人也是聽話不反抗才是懂得生存的人,必須過動的若娃因為假裝自己有過動症會被政府銷毀,所以被反抗軍帶到他們的組織,那邊每一個孩子都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可他們成績最差被認為有缺陷的一群孩子,卻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可是一直以來只知道讀書的若娃,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記得以前曾經問過某位同學一個問題,你曾經跟你爸媽聊過天嗎,記得第一句你跟爸媽都聊什麼,可是他沒有回答第一句,所以就變成問你曾經跟你爸媽聊過天嗎。他就苦笑著說,他爸媽只會問他成績,接下來是吃飽了沒有,接著說我賺錢養你很辛苦,你要好好努力讀書,就算他想要說什麼,他的爸媽總會說你不要管這麼多,只要好好讀書就好,為什麼不回答他們好,為什麼不說話。
 
以前考試就算有父母陪同考試也只是少數,可是現代的父母甚至不惜請假來陪小孩考試,把孩子考試這件事看得比任何事情還重要,有些父母幾乎沒有帶孩子出去玩過,所以他們重視是孩子還是考試的成績分數呢。或許這些父母真的是犧牲了一切,來成就這個孩子,可是他們總認為犧牲只有自己,孩子可以被他們犧牲的代價,最後換來成功,為什麼孩子不感激他們呢,都是不孝子。
 
 
努力是有限度的,但就是有人不相信。
 
為什麼台灣社會會把孩子的成就當成是自己的人生來經營,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因為對他們來說,這除了是分裂出來的第二個人生,更是私有物的收藏,所以才有孩子成功就等於自己的教育成功了,失敗了則是自己的人生失敗了。當然不需要其他的意見,只是這一個人生聽從他的話進行就好,拿五名媽媽來當比例就知道了,他們都是想要讓孩子成績好,得到滿足感與利益。
 
客串演員有許多驚喜啊。
 
但這個人生不只是複製了他們認為優秀的基因,還複製了一樣他們同樣也有的東西,就是「痛苦」,以愛的名行傷害的事實,就像一座山般壓在孩子的身上,讓他們每一秒每一分喘息的空間縮減,最後到了極限。每一名劇中的孩子都知道父母很辛苦,不該讓他們失望,所以不敢說出做不到,勉強自己進行父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只能夠捨棄自我,可是努力過了卻失敗,卻被說成是不努力。
 
劇中最後的彩蛋就是必須過動的某一幕中,前面單元劇所有的年輕主角們都現身在同一個地方。
 
每名演員都演的很好。
 
總結:這是部不太令人開心的戲劇,內中有許多元素都是將它科幻化,然後實體投射在現實生活的既視感,所以演得越誇張就越有共鳴感,受不了探討到底是誰錯了,是誰的責任讓孩子被凌遲,也讓父母必須忍痛咬牙下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只是一個非現實的幻想,也是一個現實中的黑暗,內中的年輕演員跟年長演員,所搭配出來的效果是增幅至好幾倍以上的負面能量。
 
孩子的人生應該由他們畫上色彩。
 
感想:裡面的部份台詞都已經是倒背如流,從小再難聽幾倍的話都被罵過,奇怪的是父母反而比較少罵,都是老師跟長輩罵的,記得國中假日去網咖玩被數學老師看見,他在課堂上罵我是廢物、不良分子、還叫我好好反省,從此我完全不讀數學。
 
覺得現代學生很草莓的人,可以試試現代許多孩子的課程,一到五、六點起床,七點到校,上四點多吃個飯,六點前進補習班,一路上到十點再回家,六日則是八九點上補習班上到平常放學時間,然後寫學校的功課,還要寫補習班的功課。
 
說些題外話,令人生氣的是台灣明明有這麼多豐富的演藝資源,包括編劇、導演、演員、幕後人員,可是電視媒體的高層卻不肯多給一些資源,寧願把全部資源拿去買他國戲劇的播映權利,然後說台灣沒有市場也沒有資源。
 
話說看完每一個單元劇都是頭皮發麻且眼角濕潤,很難過的不知道該如何排除鬱悶……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任孤行 的頭像
    任孤行

    任孤行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