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由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的話,就是厭惡女性及鄙視女性化的一切,但千萬不要以為厭惡女性是男性的專利,事實上有許多的女性也厭惡自己的女性化象徵,她們不知道的是認同某些觀念就等於是認同厭女的傾象。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所著的、壓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便是解釋日本社會的討厭女人現象,也這有人會想說現代這麼進步的社會,應該不太會有這種事情的發生吧。
 
 
 
 
 
但事實上,有很多的傳統價值觀就是厭女所產生的結果,你可以看見某些人對於男孩的偏好,對女孩的厭惡,甚至部份女性都曾經表示,生為女性很麻煩,還不如男人的方便,在書中會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男性如我很害怕被貼上厭女的標籤,但厭女的陰影無所不在,就連男人身上如果有女性化的象徵,就會被取笑嘲諷,認為這不是一個男人該有的樣子,最明顯的就是娘娘腔。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是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二零一零於日本出版的評論書藉,主要描寫日本社會的厭女現象,說明為什麼社會上會對於男人及女人有所差別對待,以及傳統對男女之間的差距。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
 
 
 
 
 
 
女權運動者飯島直子曾經留下這段日記:「原本性歧視與性厭抑是驅使我改變的動力……但我開始排斥自己的女性身分,渴望變成男性……自我的失落讓產生自我厭惡,錯誤的心態導致我對女性的鄙視,並轉而渴望跟男性發行性行為。」這是屬於自我認同混亂症後群的一面,不認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存在,甚至是自己的性別,她想要跟男人發行性行為,是想要讓自己變成男性。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男性只要穿著女性的衣服、行為舉止像女性,擁有跟女性相同的興趣,會發生什麼事情,相信大家也不意外,就是你很噁心,那為什麼像女性很噁心,還是說女性化就是噁心,這時候就會有人說,我並沒有歧視只是討厭,但往往這是種對性別的不認同,例如討厭女性化。
 
厭女症的源頭可能跟東方的儒家觀念,要生男的才能傳宗接代繼續家業的想法,只要生了男孩就會開始慶祝是兒子,只要生了女孩就會怨嘆為什麼不是男孩,這觀念最荒謬的在於只是單純的把女性當成了生育工具,並沒有將他們當成人看待。因此生不出男孩的女性,也就沒有任何的價值,不過在近代的發展,這樣的觀念可說是越來越少了,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也有所幫助。
 
好像只有男性就可以生出小孩,這種接近幻想與神話妄想的邏輯,身為男性的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然而在遠古時期並沒有儒家觀念的男尊女卑,只不過在開始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建立了政權,人口開始穩定後。發現將母系嫁給別的部隊有利,如同將女兒嫁給別的家族勢力,加強彼此的土地人口糧食畜牲,讓資源更加集中,就成為大家族,能夠生小孩的女性就成為重要資源。
 
相信有不少男人曾經閃過一個念頭,就是幸好自己不是女的,或是女人在某些時候想著自己為什麼不是男的,如果你有代表你有厭女症,所謂的厭女症不只是討厭鄙視女性這麼簡單,關於女性化的傾向觀念物品,都會被歧視。例如男性被人說成娘娘腔被羞辱,事實上光是罵人是女性,這應該不是什麼罵人的字眼,當女性有什麼不好,可是加入了厭女症後,就變成了罵人的字眼。
 
作者提到想要變成女性的男性,多半都是想要女性的身體,女性變成男性則是想要男性的身分。
 
實際上有些觀念就是擁有引導性的邏緝,就像有些家長在婚嫁時會說我女兒嫁給你會吃苦,這句話打從心底就瞧不起女生,並不是瞧不起男性,因為把女性當成了男性的附屬品,無法獨立自主及沒有自己的人生。就算結婚建立家庭,夫婦也應該是獨立的個體,只是要為了共同的家庭負責任而已,家庭是夫與妻之間的問題&關係,雙方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沒有誰才是一家之主這回事。
 
幸好現代的雙薪家庭變多了,這樣的問題大幅減少。
 
男性會厭惡女性、對女性產生不屑,這也是部份觀念所造成的壓力,例如經濟與家庭方面,認為男性就該如此,女性就該如此,把一個刻板印象擺在他們面前,造成男性女性的壓力來源。越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會讓兩性感到很大的壓迫,這跟前一段有關係,無法釋放出來的壓力,就變成了心理上討厭女性,可是生理上又無法擺脫對女性的需求,這樣子的矛盾狀態,一家之主就是其之一。
 
厭女來自對女性的不了解,有些男性認為跟很多女性發生性行為,就等同了解女性,把性關係與女性的人格連結起來,把他們所接觸過的女性就當成全部的女性,事實上就跟女性把他接觸過的男性當成全部男性相同。把自己的思想與想法放置在別人的人格上,比如說女人就是這樣,只要不符合某些人的印象值標準就是不對的,用他所看過的例子加心中的想法來比對下去。
 
傳統就是厭女,尤其在東方社會中的家庭相當明顯,從女性結婚必須冠上夫姓,到進入夫家生活,還要服侍並不是父母的公婆,當個在家處理家事的家庭主婦,要放棄原有的生活工作交友圈。但為什麼不是男性這樣做呢,雖然也有所謂的入贅,可是大部份的男性都視為恥辱且丟臉的,不過這個角色變成女性時就是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傳統,所以我們不能去更改它,更不能違抗。
 
厭女是來自被綁架的價值觀,很多人認為女性男性,都該有他們的樣子,可這是誰定義的,又有什麼實際意義,用具體的例子來比喻的話,社會上認為男性的正式服裝就是西裝領帶皮鞋,女性則是套裝裙子皮鞋。不論哪一個性別穿衣服都被人規範住,只要穿別的衣服就是不正式,可是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穿才是正式,也說不出一個道理,只知道大家都這麼穿,跟著穿就對了。
 
只要服從不去挑戰舊有的價值觀,你就等同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上。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日本的社會評論類文章書藉,都有種意外的貼切感,比起歐美跟中韓等,日本的社會思想跟台灣或許比較相近,雖然在社會上的發展與文化有許多分歧,可是跟歐美相比的確比較貼入我們生活。
 
與其說男性厭惡鄙視女性,不如說他們對女性化的一切必須排斥,也對自己的性慾感到困擾,卻又不能公開說出煩惱,這點由男人間總是討論女性的身體,讓女性得到性愉悅,自己的性行為時間長短,性具有很多強處。才能證明自己在性方面沒有問題,而不是談論自己在性方面有什麼值得興奮有趣的地方,只能在性行為上證明自我,卻切割掉與性對像的連結,性對像不論是男性或女性。
 
厭女不只是男性討厭女性這麼簡單,其中還包括女性對自身的厭惡,所以才會生為男性真方便,我不會輸給男人這種言論出現,可是許多女性下意識認為當女人是吃虧的事情,才會有女權團體的產生。但女性權利受損其實是來自傳統觀念的男女雙方,他們把雙方都先設定在一個範圍內不準離開,例如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樣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樣子,不能去改變它們的永恆性。
 
所謂的差別就是藉由他人他者化來獲取其他人的認同,例如把某人換成女人、其他人換成男人,這跟用人種國藉來區分一個人很相像,最明顯的就是有男人說這個女人怎麼這樣的時候,如果身為男人沒有表達認同的話,就無法加入對話。如果你沒有針對性別,只是單純的述說一個人的話,往往很難得到共鳴,尤其是相當需要群體認同的男性,會很注意來自其他男性的評價。
 
男人害怕當處男,女人則是保持處女最好,這不中的差異在哪裡,男人好色是好事情,女人必須保持純潔,不然就是淫蕩,再把女人的性愉悅被剝除掉,只拿來當成生育工具才是賢妻良母,男人需要注意自己的性愉悅。女人則是不用,甚至是不能注意,但無論是男性化者或女性化者都有各自的性器官(這邊指的是異同性戀),用同一個界線來認定你多用,另一邊則是少用,不是很奇怪嗎。
 
把女性當成聖女及妓女也跟性別的認知有關,這邊也把慰安婦的例子納入其中,也提到無論是聖女或妓女,都是對女性的性壓迫。聖女代表的刻板印象下才是值得尊敬重視的女性,幾乎跟性生活脫離的女性才是聖女。但只要被劃分成妓女的女性,無論受到多嚴重的暴行及侵犯,也是他們活該,社會有許多的價值觀顯示對女性的性壓迫,其實是男女共同打擊,而且還共同遵守的。
 
然後吸引男性的,很少是女性的特質,又或說引起男人的性反應,是屬於女性的符號,例如看到迷你裙與絲襪等女性用品,胸部與臀部女性性徽,就會有性興奮,對於女性符號的性趣,高於對女性的特質,並把女性當成純粹的性發洩工具。沒有投射任何的感情,嚴格來說這除了性慾外,只是種無法擁有的憤怒,女性要求的是關係,男性擁有的是擁有,不能人那就物品或想像。
 
過去認為沒有男人要的女人是廢物,現在則是連男人也一起算進去,沒有女人要的男人就是廢物,這是來自女人需要男人才算完整的理論,輕易的把人當成不可分割的群體,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無法有屬於誰的觀點,可以經常聽到這個人屬於誰的講法,可這就是一種獨佔的擁有慾,尤其適用在男性跟女性交往的關係上,把不結婚不交往的人視為是一個不願接受的階層。
 
只有自己的性行為,例如自慰是屬於私領域,但只要跟他人有性行為就是公領域,只要有一方表達不願意的話,那就是性侵害他人,不管你們之間的關係是情侶或夫妻,這連同暴力行為也算在裡面,所以沒有別人的家務事不能管這種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女性知道什麼時候,才知道自己身為女性,是被人告知的時候,並灌輸她是女性的觀念,以男性也是相同,在被他人影響的情況下,開始對於自己的性別在意,這時候的性別才有男女。與其說是自己要討厭女性,不如說是從小到大的觀念讓男性討厭女性,例如男生不能跟女生一樣,娘娘腔的很噁心,也盡量不要使用女性用品及各項東西,職業前面還要特別加上女字。
 
男人最大的恐懼就是不被認為是男人,被用女人來嘲笑諷刺,但形容成女人就等於是污辱的字眼,這就是典型的厭女症,有時就連女性也認同這思維,覺得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絲毫不覺得自身的性別被歧視。
 
為什麼女性要小心夜歸襲擊,男性則是不用擔心夜歸被襲擊,女性被家暴會獲得同情與憐惜,男性被家暴只會獲得取笑與羞辱,基本上會有這樣子的分別是在於,女性的定位上是屬於弱者,沒有反抗能力,男性則是被設定成強者。所以弱者就應該被安慰,強者就應該被數落,先不論強弱是怎麼決定的,但為什麼女性就是弱者呢,由很多重價值重疊在一起,累積出來的產物。
 
例如女性的身體會引誘男性,女性不該穿得性感,女性要自重,客觀事實的確大部份女性的身體比男性瘦小,可是如果是男性的身體比較瘦小呢,然後他又穿得很性感,走在暗巷呢,所以被強暴,要怪該名男性自己嗎。不論如何怪罪被害者,檢討被害者都是不對荒謬的,可是、這往往是最簡單的想法,不用多經思考與邏輯,只要你不要經過就沒有事情啦,你不要怎樣怎樣就沒有事。
 
為什麼女性被男性強暴的比例遠高過男性被女性強暴,因為男人對於性是又脆弱又希望強勢掌握,跟性器官沒有關係,這來自男性希望在性方面被認同,不然就會被視為一個女性化的娘娘腔,這跟男性的價值來自性行為,女性的價值來自貞潔。另一方面則是這個長久以來的觀念,就是女性需要被男性掌握住,如果該名女生曾經跟其他的男性有性連結,就無法再掌握女性的全部。
 
男人對於看似無法保護自己的女性,會產生這只有我能夠保護掌握的性連結,更簡單的來說這個女性要在各方面比男性弱小,不論是個性或能力,各方面要比男性還低,要是女性的能力比男性還強,那男性的性自尊就會受創。就算該名男性不在意,他周遭的團體也會製造壓力,讓他必須要針對這件事情回應反擊,因為男性的性認同是由團體的性認同才能夠運作之下的產物。
 
在這個社會上要成為女人就要成為男人的慾望對像,至於那些無法滿足條件的女性,就連被貼上標籤的資格都沒有,基本上只要被男性認為沒有女性特質的女人,在他們眼中就不值得一提。然而女性間往往不會針對這類觀念的男性,只會注意自己的標準有沒有達到男性的需要,這個社會上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從選美比賽到路邊的招牌,各類不同的地方,處處都是類似的影子。
 
作者雖是女權主義者,但她認同要有色情產業與情色相關物品,它們帶來的是防止犯罪的效果,有些團體則是認為這些東西會讓人模仿,並且會有連帶效應,所以要禁止它們。但作者強調太過真實及真實的強暴及性行為產物,就不該釋放出來,這才是危險的東西,至於成人片跟H動漫則是有效渲洩性行為不滿足產生的憤怒與憂鬱,只要別真實發生就好,無論如何幻想都是人的自主權。
 
「女性被強暴會有愉悅感」最明顯的就是有些男人認為就算女人被強暴,只要她們的有反應就代表愉悅,可是人的身體包括性器官,只要被外力碰觸的情況下,有反應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無關人的意願。如果拿到男人的身上說他被強暴也有反應,所以代表他也是願意的,相同的荒謬,因為人的身體就算在沒有意識的狀況下,也依然會有反應,所以有反應代表願意根本是不對的。
 
反對同性戀的立場,其實跟討厭女性有關,他們所認同的是女性的生育行為,將女性全部的價值都建立在子宮孕育生命的上面,並不是女性本身的價值,所以要是女性無法生孕的話,那反同者是否能夠認同不生殖呢。那不能懷孕的男同與女同,自然是他們所害怕的,只因他們把全部的認同都投射在生孕上,要是打破這個規則,等於他們認同的人生是錯誤的,與其說他們反同,不如說他們反對不能生孕者。
 
恐同者他們的心中其實是討厭女性,他們害怕如果女人要跟男人發行性行為然後結婚的關係被打破,存在的價值就被消滅了。
 
對男人而言,異性戀秩序就是用來證明男人是性的主體的體制,在異性戀的體制下,男女關係並不是一種對等的關係,這種不對稱的關係表示現在男人是性慾的主體,女人是性慾的客體,而只能把異性的女人當成性慾的對像。當男人把男人當成性慾的對像,這個男人就得被女性化,因為在異性戀秩序的定義下,只有女人才能成為男人的性慾客體,要是這秩序被破壞掉就無法維持這架構。
 
作者也提到女權主義者們要脫離,身為女性是吃虧這種想法,因為天生不利的狀態才要爭取,有這類想法的女性本身也有厭女症的陰影,原因就在於她們將女性的標籤貼上不利,想要脫離厭女症,就先要將這層標籤給撕除。由妳是女人變成我是女人,認同且正視身為女人的自己,才可能將厭女症帶來的不安丟棄,並且檢視身為女人為什麼就是處於不利的狀態下,這點來著手。
 
也談到很多母親之所以那麼在意女兒的成績表現,看起來是為了子女好,但有母親願意承認,我這麼做都是為了妳,坦承其實我這麼做都是為了自己,想要控制女兒的人生,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夢想。可是當女兒達成時又會有嫉妒的心情產生,最明顯的就是大部份丈母娘都對女婿很好,但她們的心中會有想要成為女兒的幻想,為什麼我要過著這樣的人生,嫉妒由此產生。
 
「我一定要殺了奪走我女兒處女的傢伙」許多父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女兒卻也是他千萬不能下手的女性,才會有女兒是爸爸前世情人的說法,這是種禁忌的控制感,有混雜男性想要掌握女性的心理。所以父母親才會這麼在意女性跟其他男性發生性行為,而不是管制兒子跟其他女性發生性行為,這時候的母親也被厭女的傾向影響,認同父親的行為,並跟隨他的做法。
 
作者引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及言論,還有實際的例子,社會上的新聞,知名人物的厭女心態,並不單純只是轟擊男性的沙文主義,而是提出女性的本身也有厭女的傾向在,所以才能成立厭女的生態循環,讓厭女的觀念一代接著一代。提出許多數據與心理學,不過作者本身是女性,所以有許多觀點是認同女性,不過他對於男性的了解,可能比很多男性還要了解自己的程度。
 
補充書中沒有說的,就是近年來女性集體羞辱男性,跟男性羞辱女性的比例有增加,就是靠著羞辱異性獲得團體成就感,如果你沒有跟著罵異性,他們就不會認同你是他們的一份子,也無法融入其中,被排斥其外。
 
 
 
總結:其實看了這本書,自己也有感覺有厭女的傾象在,就像很多人常講兩性平等及尊重女生,不過卻沒有人講過尊重男性,因為男性的確在性別議題上是有利的,男女本來就是分割的個體,與其說是個體,這可以衍伸到人的上面。沒有想到作者雖然是女人,卻可以這麼深入男人的內心世界,厭女是本很犀利的性別議題書藉,這點是沒有錯的,但她沒有很嚴厲的痛擊,只是分析及解說可能性。
 
 
感想:自己從來不會說男女平等或是尊重女性這種話,有時候只要用平常的想法面對人就好,說到尊重似乎好像怪怪的,一向都是把性別都放在一個水平上面,不能說是一視同仁,畢竟性別不同,但至少都看成普通人看待。
 
關於作者所說,厭女是男人變成男人的一種手段,說真的有些貼切及微妙,男人不能認同女性化,所謂的女性化就是種貶低的意義,身為男人要具有陽剛及強硬的表象,女性則是軟弱及陰柔的反面,這種相當反面的刻印。
 
至於標題的母豬則是反映了台灣的厭女現象。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任孤行 的頭像
    任孤行

    任孤行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