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報雜誌到底算不算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份子,想必在現代科技化,人人幾乎都有手機電腦等科技用品的現在,或許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依然有它們不可抹滅的貢獻,當處於沒有資源的現況時,這些書報的用處就等於你的眼睛。重生的書店:日本三一一災後書店紀實,是紀實作家訪問因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及核災,被攜毀的書店與人們,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的現況。
或許有些人會問,在災難發生的時候,人們要吃飽穿暖,找一個有瓦遮頭的地方住,就已經耗費他們所有的心力了,在海嘯後重新努力重整書店,一邊經營的書店老闆也是這麼想的,可是卻意外的來了許多人。他們每一個人都想要買雜誌跟書報,急於取得資訊,還有在無聊的時候有可以消耗時間的方法,證明了一句話「人不能只靠麵包而活」,必須要有精神上的寄託,暫時能夠脫離現實。
作者稻泉連是東京人,在日本三一一災後開始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造訪了遭受海嘯重創的福島縣、宮城縣及岩手縣當地共十二家的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試圖解答書店在災區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些想法後面又有什麼故事。面對被地震海嘯摧毀的書店內,沒有電力、沒有汽油等資源,就連吃飯都成問題,可是最後他們克服了這些困難重新開店,卻面臨物流車輛無法到達,導致缺書的困境。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立場看待:
第一個疑問當然就是,書店在遭受天災時的地位有這麼重要嗎,首先要談到的就是三一一帶來的是能夠讓生活機能徹底毀滅的災難,首先是電力設備被破壞,有些地區還能限時供電、有些地區則是完全無電,所有需要電力的東西都不能使用。再來則是道路跟地型遭到破壞,物資無法正常運送,道路被雜物被阻塞,包括運送汽油的油罐車在內,所以沒有汽車,要移動就只能走路跟腳踏車。
PS:不過這也跟日本愛讀書的民情有關係。
包括網路跟廣播,有很多民眾身上只帶上了錢包等就忽忙逃出家中,所以自然沒有過多的選擇,還要面對遭受天災的憂傷仰鬱情緒,除了等待就什麼都不能做,因為家園毀了交通也毀了,自然更加的難過。所以有許多民眾對於有書報雜誌可以觀看,表示相當的高興,就連過期的雜誌他們也願意購買,然後買過去避難所觀看,自然有事情做,在心情上也會好受,有的小孩甚至不哭了。
最暢銷的莫過於工具類書籍,像是字典跟各類實作工具書,像是打毛線跟地圖,能夠讓人暫時忘了困境,集中精神在各類知識的上面,對於穩定情緒有相當大的作用,讓原本沒有事情做,也不知道各地資訊的災民們,得到消耗時間的娛樂。在書中有個書店老闆原本以為重新開店,會沒有任何顧客,畢竟大家都忙於渡過這段時間的生活,結果沒有想到大排長龍,搶著購買各類書藉。
甚至有些人買了好幾份同樣的雜誌,說是要買回去給避難所的人們看,也有人被拜託購買某些類型的書藉,父母買給小孩各類漫畫繪本,不少人表示無論何種類型的書都好,他們只想要看書,消磨在避難所的時間。而且不光是書籍,包括文具用品也大量賣出,因為沒有電力,大部份的事情都要靠原始的紙張來紀錄跟留言,連原本不買給孩子玩具的父母,也為了安撫孩子而買了玩具。
對書店老闆來說,堅持開店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情,雖然他們本身也是受災戶,地震將他們的書店震毀,建築破損無法繼續開店,連書跟書架等用具不是倒下就被壓壞,接連而來的海嘯,還將書全部沖壞跟沖走。店面就算沒有被破壞,也因為污水帶來的污泥跟書本泡水,面臨需要大量勞力清理,還要面對缺水現況的同時,他們認為不出來開店的話,就無法再度開店了,於是排除障礙。
在很克難的情況下重新開店,有的老闆是店面被摧毀,所以選擇在組合屋開店,有的老闆是用行動車輛的方式開店,雖然成功開店了,生活也是相當的不錯,因為民眾沒有任何能夠取得資訊的手段。接著是面臨貨源不足的困境,一下子就把各類書報雜誌賣光的書店,要面對的是物資運送的網路被破壞殆盡,有些路段嚴重破壞或被雜物阻塞等無法行駛,或是礙於政令無法進入。
出版社跟行銷公司,也想了各種方法就是要讓這些書籍進入災區,有的甚至是老闆自己開車去物流運轉地取貨,但汽油可能不夠用的情況下只能賭運氣。原因在於物流網路癱瘓了,就算有車有書也不知道要送到什麼地方去,更不知道哪間書店還有經營,哪條道路可以行走,再來則是沒有印刷的墨水跟製作紙的原木,還有造紙的工廠被海嘯摧毀之類的,最終經過搶救後才能製紙。
這是書中的一段:
鹽川書店的老闆鹽川祐一先生親眼見證了在這段期間發生的奇蹟,這麼對我說:「孩子們在我的書店裡都會感覺很安心,很多媽媽告訴,就是因為想要看到孩子安心的表情,才會帶小孩來我的書店。」
接著又說:「有一次我去附近超市買食物,排隊排了兩、三小時,在排隊的過程中,許多熟客不斷問我:『書店什麼時候恢復營業?』一問之下才知道,自從地震發生之後,他們的小孩每天晚上都哭。半夜打開電視,全都在播放驚悚的新聞畫面,孩子們都嚇到發抖。所以父母們很希望能到書店買漫畫或卡通回去給孩子看,為了滿足父母們如此懇切的心願,才促成了『免費漫畫』的服務。」
當書店可以運作時,這邊也成了一個暫時的避風港,人們可以在這邊交換各種情報,包括現今的狀況跟各種資訊,還有讓緊繃的心情放鬆下來,任何人只要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況下,就算原先沒有問題,最終也會出問題。物質雖然重要,但精神方面也是相當重要,這也是各個書店經營者,為什麼身為受災戶也要堅持經營的原因,當治癒了他們的顧客後,同時也治癒了自己。
也有人會說要積極面對現實,可是現況就是你無論做了什麼,都是沒有用的時候,就只能靜靜等待時,例如沒有汽油無法快速移動,道路被破壞只能步行,就需要暫時有事情去做,不要去做那麼多,因為越想越會往鑽牛角尖的方向去,所以需要找一個可以分散注意力的興趣去做,像是讀書,不只是取得當中的知識,也能安定心情,尤其在任何事物都已經失去的同時,更能發揮功用。
書店老闆們看著書店內川流不息的顧客和排隊結帳的人龍,他們突然明瞭,不只因為「人天生就有求知欲」,更因為只有書籍和閱讀能讓災民暫時逃離受災的現實,彷彿回到有書為伴的日常時光。逃避雖可恥雖有用,這也是自然演化中的必然,有些人總是強調不能當個只會逃避的弱者,卻忘了人力總有限度,不可能去跟地震海嘯來個硬碰硬,要活下去就要有某種程度的妥協。
人要對抗殘酷現實的挑戰,往往不在於意志力的堅強,許多人喜歡用抗壓性這種像是可以數值化的東西,來衡量一個人能夠承受的全部,可是卻忘了壓力是需要依靠他物培養對抗的存在,沒有可寄託的事物是無法對抗的。這些往往是感情、是興趣等,如同某些小說中很愛述說,一個人就算再強悍,如果沒有可以依靠的港口停泊休息時,他終究會失敗,但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起的能力。
雖然民眾都對於開書店這件事情相當開心,並且熱情的參與活動,可是依然存在著隱憂就是,人口的流失,有許多災民甚至離開了當地,打算在外地生活下去,雖然這樣的比例不佔多數,但仍影響著災區,尤其是人口本來就不多的鄉村。不過書店業者完全不放棄這點,打算堅守著賣書的地方,讓遠到而來的民眾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書,所以業者也做了許多跟當地結合的活動。
重生的書店沒有過多的悲傷跟賣弄情緒,而是更多的疑惑,疑惑在災後要如何生活下去的人們,首先要面對的是現實,現實就是失去了一切,他們選擇了站出來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能夠有能力心情的人,就要站出來。其中記錄了許多故事,不管是悲傷憤怒無能為力,都是認為無論如何,人除了活下去還是需要找回一點,他們失去的東西,也就是為了救生首先捨棄的興趣。
書可靠的地方在於,現代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凡事依賴手機與電腦設備,可是沒有電力跟網路的話,這些完全派不上用場,書籍不需要任何資源就可以翻閱,像是要到外地就要翻閱地圖,缺少糧食需要採摘野草就要翻閱植物圖鑑。有相當多的種類,只要你想要的都能找到,當然、這些都用搜尋引擎查詢都能查到,但是在無電無網路的情況下,最後靠的是紙本的內容最實用。
身為一個喜愛看書的人,對於因為書店在災後復活經營的故事,特別的有所感,因為書是能使暫時脫離現實的好物,雖然說闔上書本還是需要回到人生議題,可是這暫時的脫離有助於產生動力繼續的生活下去。就連機器要運作都要燃料,定時的磨損更換零件、上潤滑油,何況是人呢,人真的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堅強有毅力,是需要定時的保養自己的心靈,不讓它生病到無法復原的程度。
總結:這是本很感動的社會評論類書藉,有些人很喜歡把一切都歸於現實的醜陋,但忘記了污泥當中也有光亮的模樣,這不是什麼漂亮的理論,人要活著本身就是件不漂亮的事情,其中有許多掙扎與不確定因素。在三一一之後的書店老闆跟相關者們,他們很清楚的一點,要是他們現在不經營,可能以後就不存在了,這不只是金錢的因素,更多的是精神論,最絕望時人們會追尋希望的光。
重生的的大手書店。
感想:這本書店紀實令人想到當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當人們遭遇天災時是多麼的無力反抗,只能夠隨波遂流的想辦法活下來,這時候人們的互相幫忙關心,以及想要重新開始生活的意志力就非常重要了。
個人覺得台灣的新聞媒體跟文字工作者還是要記得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在天災發生時更要提供有用的資源,避免造成民眾的混亂,而不是口中為了收視率可以將一切拋開,然後指責都是民眾愛看,所以他們才寫這種鬼話。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