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會死,也許有些人認為這聽起來不是廢話嗎,為何還要強調呢,因為有些人就是不明白,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明白,好像不提到死亡就不會廢生,跟掩耳盜鈴是一樣的道理,但死亡後又急忙著辦盛大的葬禮,表示自己不在意這件事情。父後七日是一部台灣電影,述說一名彰化北上就業的青年,在得知父親死亡的消息奔喪的故事,他不知道的是,這是一段荒謬絕倫的旅程。
 
 
 
台灣的葬禮想必大家都有經歷過,當然越傳統越鄉下的地方,往往都是注重大場面,認為要辦得很盛大才叫有面子,可是後面就會發現這真的是葬禮嗎,不是為了要紀念一名逝去的親友嗎,但為什麼變成了活人爭逐面子的場次。父後七日用一種黑色幽默呈現這種荒謬的現實,讓人陷入不知道該笑、還是不該笑的困境,有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幻想出來的不真實,但沒有想到現實會比幻想更虛構。
 
 
 
 
 
 
 
 
 
 
父後七日是二零一零年上映的台灣電影,由原作小說改編,原作者劉梓潔擔任編劇,導演是王育麟。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
 
 
 
 
 
一開始的場景是道士在主持葬禮,隨後轉換另外一個視角,阿梅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急忙趕回鄉下的醫院找到父親的病房,原本應該痛哭失聲的她,卻被醫護人員不斷催促他們手續,原因在於台灣的習俗要病人剩一口回去家裡,才能算是死亡。阿梅跟大哥跟著道士,做著他們不熟悉的動作,像是下跪跟摺紙蓮花,兩個人就這樣開始他們的服喪過程,一堆繁雜的手續與習俗。
 
吳朋奉飾演的道士阿義,是阿梅祖父的義子,他要叫阿梅爸爸叔叔,這時候還沒有入殮時,來的人數繆繆可數,他的直屬親屬必需要輪流看顧父親的屍體,直到出殯火化為止,花圈跟罐頭塔,冰櫃等葬禮用品。加上一堆密可不數的規矩,讓他們被甩得團團練,連他們平常的生活都不能正常的運作,吃飯刷牙上廁所,只要葬禮一開始就得中斷,趕快來哭、或是趕快跪在地上。
 
「現在快點笑、現在不能哭,」阿梅弄不清楚到底,為什麼現在不能哭現在又要哭。
 
 
孝女白琴也是台灣婚喪業的特色。
 
阿梅面對平常不會出現的親戚,在那邊說三道四交換情報,完全無法融入其中,只好左耳進右耳出,摺著自己的紙蓮花,一句兩句的應付這些只想八卦的親戚。所進行的儀式都要經過道士的指導,於是他們的直系親屬就在父親的棺材前,哥哥妹妹表弟三個人輪流守夜,聊著父親以以前的事情,說著人從哪邊認識,就會從哪邊相聚,意思就是說人死了都一樣,沒有什麼不一樣。
 
PS:話說我家也是進行道教的葬禮。
 
既然如何為什麼不體認到葬禮,就是為了送死者,而不是為了活著的人呢。
 
 
 
不過這部電影可愛的是,他用很幽默的手法去看待這些事情,並不會顯得憤世嫉俗,如同阿梅在三姑六婆摺紙蓮花時,她完全不想要講話也插不上嘴,卻是開始發呆,她的意識卻飄到了宇宙之外雲遊四海,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還有一幕是,阿梅明明還在吃飯,可是主持葬禮的人叫一聲,她只能立刻跑到棺材前面痛哭,連口中的飯都還來不及含住,就直接掉到棺材上,她馬上用袖子撥掉。
 
接著回憶的橋段,他們用一首歌曲想起父親過去的故事,阿梅的父親在夜市擺攤賣CD跟卡拉OK,她的哥哥則是擺攤玩遊戲,一家人在夜市聊天玩遊戲工作,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是相當溫馨。下一個場景,他們用父親生前唱歌唱得很快樂的照片當遺照,這也是他父親最喜歡的娛樂,可是馬上被不認識卻年紀很大的長輩反駁,這照片一點都不莊嚴,好像是在開玩笑似的,不行、馬上換掉。
 
 
父後七日的回憶都拍得相當生活化及簡單純樸的溫暖,沒有什麼狗血要人感動的劇情,可是慢慢咀嚼後韻味無窮,很多影視作品都認為觀眾喜歡吃重口味,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重口味是在第一時間吸住眼珠與注意力。但是要令人看下去就必須是平常口味,甚至是家常口味最好,這樣子才不會膩,才會每天吃,每天吃的東西總不可能重口味,重口味是偶爾才會吃的。
 
議員張大樹特別參加葬禮,儘管這個人跟他們不熟。
 
在一連串的葬禮習俗後,哥哥大志與妹妹阿梅,都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該悲傷了,忙碌到忘記父親死了,忍不住嘆息著說:「原來哭爸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一語雙關的黑色幽默,因為靠北的台語就是髒話,可是跟哭爸音同。第七天也就是所謂的頭七公祭,一堆不認識的人開始出現,他們可能跟死者有關係,道士主持著公葬,開始最後的儀式,要眾人共同送死者離去,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當葬禮結束後,每個人都卸下重擔,可是他們每一個人才開始悲傷,甚至感到寂寞,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好好的體認悲傷,悲傷是需要時間醞釀最後消化的,不能夠說暫停就暫停說開始就開始,好像水龍頭開開關關。這樣子的葬禮反而讓莊國源的家人們更加的失落,加重他們的負面情緒,也必需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好像這一切都只是一場鬧劇,他們都是不知道主角是誰的臨時演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情緒,就是在熟鬧的聚會,或是旅遊回來的夜晚,或是跟親戚朋友玩得很開心,喧鬧之後的孤寂,就像是在壓在心頭,哽在喉嚨不去的重物不肯離去,也許忍著忍著就不自主的哭了,也許開始發洩情緒。有些事情弄得的越複雜,卻反而不會讓事情越完美,死亡就是其中之一,你在當下可能需要處理很多事情,於是情緒被壓抑下來,完了後才一次爆發。
 
台灣的葬禮為什麼荒謬,又完全偏離了現實,好像是另外一個宇宙發生的事件,原因就在於太注重所謂的意識形態,忘記人死了是件正常的事情,又不是非得要哭天喊地才叫孝順,而且孝順這個觀念在台灣的社會作崇的時間長長久久。父後七日則是用黑色幽默的諷刺,沒有多加其他的元素,很單純的描述台灣葬禮的現況與過去,所以身為台灣人的自己,看完特別有認同感。
 
 
而且你會發現越注重場面跟如何辦葬禮的人,這些人通常都是在生前很少出現的陌生人,就像路人跟親友,他們在葬禮的時候對阿梅出了相當多的主意,但這場葬禮根本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可是卻喜歡出一張嘴在旁邊碎碎唸。認為要怎麼要怎麼做,才是符合他們心中莊嚴肅穆的出殯,這樣做不好啊,這樣做一點也不像葬禮,如果照我的想法去做,才會有一場圓滿恰到好處的葬禮。
 
為了葬禮,全部親人都要放棄自己的生活,被死者所綁住不能行動,這點在電影中倒是沒有特別提到,但是阿梅請假回老家,哥哥大志不去夜市擺攤,去幫忙別人的農收,還會被說你爸不是死了嗎,怎麼沒有去幫忙葬禮。大志只好回答說,這些事情都是他的朋友忙不過來,要不然農作物就會壞掉,葬禮那邊的事情有他的哥哥阿義幫忙,他是道士懂得喪事,才把附近的鄰居給打發掉。
 
 
原作小說也有購買,就跟花甲男孩很像,都是一篇又一篇的短篇集,然後跟父後七日的內容沒有太大的關係,只不過電影就是把他們串連在一起,想要看電影跟原作差別的人,應該不用特別去找來看,因為也經過一定的改編。
 
PS:太保跟吳朋奉的演技真的是太讚了,完全鎮住整個場面。
 
台灣有一個觀念叫死者為大,意思就是說為了死者,做很多令人無法忍受的事情都要忍耐,但死者真的希望自己在死後才變成大哥嗎,不管做了再多不合理的事情,只要一句死者為大當成擋箭牌,就幾乎是無敵的狀態。就像死者的家屬想要決定並且貫徹死者生前的遺願,但最終一定會被這些不相關的人所破壞,這些人可能是不熟的親戚,或是街坊朋友,所以死者一點都不大。
 
 
死者只是一個滿足某些傳統價值觀的貞潔牌坊,當他死了之後,不只生前的遺願會被破壞,死後還會被太多無謂的人給左右,但事實上那些多加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好看比較多,但為了好看可能花了一大堆錢,犧牲很多時間勞力。比起形式上的,實際層面的東西,這才是真正要花時間去處理的問題,而且形式上的儀式,很多時間不只沒有安慰到精神層面,還使人精神疲勞,無法正常生活。
 
 
跪下來哭天喊地這才是孝順。
 
最後阿梅在出殯火化之後,重回原本就業的生活,離開了鄉下老家,選擇一份工作上任時,在搭飛機的時候,看到在抽菸區抽菸的人們,才想起來自己死去的爸爸,也是一個很愛抽菸的人,還依稀看到他抽菸的身影。想到這裡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痛哭失聲,在飛機上足足哭了一個多小時,了解到親人的離去是無法彌補的,可是她在整個葬禮的過程,無論精神肉體都忙碌到無法傷心難過。
 
父後七日不是指頭七的火化,而是指結束葬禮的七天,死者的親屬才終於有時間可以傷心。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一部葬禮的紀錄片,因為內中的演員與劇情的章節,所演出的節奏除了一些角色們的腦內世界之外,其他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可能還有親身經歷過,在葬禮中的手忙腳亂。完全不知道也不可能適應,只能夠被這些局外人牽著鼻子走,反正你們就這樣做,也不用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照著做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還來不及傷心就結束了。
 
 
總結:要說父後七日是一部諷刺的黑色幽默電影,可能還相當的不適當,應該要說這是一部反應現實的類喜喪類題材,原因就在於台灣的葬禮,完全不會使人悲傷,一點也不莊重肅穆,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就跟這部電影的本質是相同的,用很普通的節奏去帶出荒謬,唯說可能影劇作品本身就要有些離譜才出奇,可是有時候太符合現實才離譜,就像我們的人生中的生離死別。
 
 
感想:台灣的葬禮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情,這應該不用特別的去解說,還是述說會有什麼事情,相當大家多多少少本身都有遇過,但心理會想說只要忍耐一下就好,忍過了還段時間就會一切海闊天空,要傷心不傷心也不知道。
 
相當有很多人一定會想說,自己的葬禮越簡單越好,最好那些儀式一個也不要,但放心……永遠都會有豬一般的隊友,去破壞死者生前的想法,然後拿死者的招牌示眾,說都是為了死者好,死者一定希望這樣。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父後七日 吳朋奉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