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連續殺人犯這個名詞以來,好像成為了一種符咒類的東西,只要掛上了這個名號彷彿吸引人們全部的注意力,明明是很害怕卻忍不住好奇心,不停的去窺視關於這全部,另一邊則是開始認為這些人不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小說我專獵殺手,主角的父親就是個殺了一百多人的連續殺人犯,直到被逮為止,才發現他的惡行惡狀並且逮捕,他則是身為最惡名昭彰的殺人魔兒子。
被教導了各種犯案行兇的知識,直到了父親入獄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不對的,都是不正確的,而他在這種意識之中掙扎,試圖擺脫父親的陰影與控制,他所知道的人生都在父親的謀殺之中渡過,因此弄不懂平凡普通的人生是什麼。他面前出現了兇殺案,依他長久待在父親身邊的經驗告訴主角,這是一件連續殺人案件,因為這類的兇手只要犯下一件,永遠都是不斷的持續下去,直到被逮為止。
我,專獵殺手I Hunt Killers,是美國作家貝瑞.萊加Barry Lyga所著懸疑推理小說。
故事大略:外號爵士的十幾歲少年傑斯培丹特,有一個困擾他多年的事情,就是他的父親比利丹特,是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魔,警方保守估計至少殺了一百多人,其中有許多殘忍的虐殺手段,爵士還在旁邊由父親教導。因此爵士保有連續殺人犯第一視角的寶貴知識,警方多年來就是想要知道比利全部的犯行,在他生活的小鎮上如今又多了一件命案,根據他從父親身上的。
這有可能是個連續殺人案。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
這部小說由二個角色的視野為出發點,首先是身為主角的爵士,還有他的父親比利,比利前中段都在他的記憶及夢境裡出現,可不時告訴他身為最兇惡殺人犯的觀念與想法,不停的輪迴洗腦他,比利雖不在他的身邊,但卻一直存在。讀者必須跟爵士相同,面對比利的強大語術,開始思考或承認,是不是有某個部份被比利所說中,只是還沒有下手而已,然後懷疑某些人,懷疑自己。
坦白說對於偵探小說沒有太大的喜好,甚至連世界名著必看的小說都沒有太多的認識,可能是來自本身並不是那種耐性推理的人,推理能力也非常的普通,每次解謎猜兇手與詭計總是苦手。可能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吧,自己比較擅長的是事後的分析,如果一件刑案破獲後,需要找出兇手的動機,他們想要表達的自我主張,這些不比抓到兇手那麼吸引人,可也相同重要。
有許多犯罪推理小說都是以揪出兇手這方的警察或偵探為主軸,但我專獵殺手則是以連續殺人犯的角度推理,也有不少作品是直接把殺人犯當成主角,代入到他們的行為心理,有第一人稱的刺激性。不過這就代表缺乏了解謎的樂趣,凡是有推理成份的作品,解出作者佈下的計謀,比許多部份更加迷人,但有一好就代表會有一壞,這類小說只要掌握了推理精彩人物個性夠清晰就好看。
主角傑斯培丹特是連續殺人犯比利丹特的兒子,外號爵士的男孩曾經目睹父親比利許多件謀殺案,從他還沒有懂事認知開始,在比利手下總共有一百多人受害者,其中的關係者散佈全國,當他被捕時才揭開這恐怖的行為。也打破了一些固定想法,就是我們認為的殺人一定可以從外表看出來,至少能有一點跡象,或是殺人魔都很噁心變態,行為怪異無法融入社會,這類的刻板印象。
比利丹特他有正常的工作,正常的人際關係,閒暇時還會上教會當義工照顧老人小孩。
但根據許多連續殺人犯的調查,他們都擁有極高的社交能力,與鄰居同事朋友互動的方式,甚至可能還比正常人還容易讓人有好印象。這麼說好了……可以把他們想像成為了獵殺獵物,偽裝自己無害的專業獵人,在生活中學習了把真實的自己包裝起來,只在犯案時表現出來,犯案越久沒被發現的殺人犯越有這種天賦,對於人性的了解有助於殺人,他們都擁有一流的智商與情商。
通常連續殺人犯是很不容易被執法人員抓到的,因為他們相當懂得如何消滅證據,以及混亂警方的辦案,了解辦案的重點在哪裡,然後製造了相當多無關的假證據,讓警方疲於奔命的情況下,被持續的誤導。直到他們太想炫耀自身能力,露出愚蠢的破綻前,幾乎是無法鎖定任何人的,對殺人犯來說這是成就與才華的展現,是唯一曝光表現的舞台,因此他們會儘量的誇張表演。
如果抓不到他們,他們的行為就會不斷的加溫誇張化,連續殺人犯大部份的謀殺很少有突發狀況,基本上都是事先計畫好的,他們早就想好計劃一切,也有人誤以為他們是飢不擇食的,身邊的人都會去下手。的確有很些連環殺手,會殺死父母家人鄰居朋友,不過也有很多兇手,他們擁有正常的人際家庭關係,與人相處很難看出異狀,選擇下手的目標很少脫離自己的喜好,例如兒童、年輕男女、婦女等。
一旦選定某個目標族群,以自己的精神創傷為開頭來選擇,就會一直以同樣的標準來犯案,所以知道連續殺人犯的喜好,可以鎖定降低揪出兇手的難度。
很多人以為連續殺人犯最需要的是殺人技巧,但實際上他們最厲害的就是融入環境,使自身只是其中的一份子,有許多受害者基本上是受了殺人犯的誘騙因此上當被殺。某位連續殺人犯曾經偽裝成傷殘人士,拿著枴杖博取同情,出現在受害者的面前,讓受害者心生同情,當他開口要求幫忙把車邊的物品搬移到車上時,受害者好心的幫忙,沒有想到走到離人群有段距離的車上。
被他襲擊後殺死。
連續殺人犯的社交能力與察覺他人想法的能力,通常也是極為敏銳的,著名連續殺人犯泰德邦迪,也是擁有精於打理的外表,打扮很有紳士風度,禮貌且溫和的言語能力,讓人對他沒有防備心,甚至願意跟他深入交談。且善於控制人心,能夠讓人自動的一步一步進入他的陷阱,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可以在短時間內,立刻觀察出一個人的個性,要用什麼言論及行動博取別人的信任。
有些人很喜歡強調某種理論,就是你受害都是自己不夠小心犯下的錯誤,但這並不適用於連續殺人案件,一旦被選中是不可能有事先防範的,幾乎很難逃出生天,因為有哪個人會想到有人想要殺死自己,而他跟你完全不認識。就算你認識他,他的真實面貌也躲藏在心中的角落,等待他行兇時才真正的出現,所以……要如何事先防備呢,他們就是善於尋找別人的弱點下手,最後享受。
為什麼不揪出兇手好讓受害者減少,因為如果不調查受害者便無法取得兇手的資訊,所以需要在受害者的身上花時間,尤其是連續殺人犯,他們很清楚在受害者的身上留下太多資訊,很容易被警方追查。所以對於任何可能出現的證據,都加以破壞並用自己的方法挑釁社會與調查者,社會就會陷入恐慌與憤怒,這就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炫耀自己的能力,從操蹤別人的生死到情緒。
有許多作品只要提到殺人案,就會有可憐悲傷的受害者,冷血無情的殺人魔,沒有很深入的描寫犯罪相關發展,就只是把殺人犯寫得很變態噁心,完全忘記了推理的本質以及心理層面的筆觸。這麼說好像很殘酷,但是最後可以找出關鍵的人,往往都脫情感,以完全理性的角度分析,有許多事情講求是證據過程,可以變成實體化的物品,或是可以推理出虛線化的不在場證明。
「沒有人能阻止我,我就是他們的上帝,由我決定他們的生死,這是全世界最棒的感覺。」比利跟兒子所講的一段話。連續殺人犯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他們在掌握受害者生命時,才有真正的感覺是活著的,是掌握一切的上帝。也因此他們相當在乎受害者的死法,還有死後的佈置,拿走他們生前的身上的物品收藏(包括屍體),這證明他們是受害者的上帝,靈魂也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少年爵士試圖擺脫比利在他心中的陰影,想要證明比利製造的恐懼與控制力是無法對他有用的,所以他做了許多事情要揪出兇手,可是卻發現比利的人生觀控制他的思想,不得不照著他的想法行事,偶然驚醒才發現比利一直在他身邊。這就像是從小接受的觀念,不斷的重複再重複,你到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時,才驚醒每次第一時間就照著這種想法行動,在潛意識中被綁架而不自知。
看人當然要從外表開始看,不過不能全從外表判斷,這大概是一個人常常犯下的錯誤,以為可以用外表看透一切,當然、有些人是表裡如一,但這是很少才有的情況,醫學理論有所謂的望聞問切,才能知道真正的病狀是什麼。就算是所謂的精神科醫生,也有可能被所謂的盲點所誤導,正因為他們專業,所以不可能用某種角度思考,連續殺人犯就善於利用這點,去騙過專業人士。
爵士以加害者家屬的身份面對這些事情,他被質疑為什麼不阻止比利的暴行,甚至還有受害者家屬說他為什麼不殺了自己父親,我專獵殺手寫了許多加害者家屬的情景,犯罪的不是他們,卻要承擔罵名與仇恨。被媒體騷擾,成為八卦新聞的主角,不定時遭受到受害者家屬的責罵發洩,因為他們無法對兇手做出報復,兇手已經被警察抓入監獄關押,所以把他們的目標轉到別邊去。
這本小說讀起來是很有趣的,尤其是談到殺人犯及警方辦案這邊,你可以很快的刷過去,有點娛樂性質的推理,坦白說並沒有多高難度的謎題,更沒有令人困惑的詭計,就只是一片一片的揭開,到底是怎樣的樣貌。個人並不會說我專獵殺手很有深度,但基本的概念是有,只是故意講得很淺白,可能狂熱的推理愛好者會覺得這真的很簡單,但就一個小說愛好者來說,是有趣的。
總想:這是本不純粹的推理犯罪小說,篇幅完全不長,可是就像個快速的直球,很快的投過去沒有任何的阻擋,但你會覺得暢快,尤其是沒有讀過相同類型作品的人,更能夠毫無負擔的看完,當中並沒有太多的專業知識。但對於犯罪者的側寫則是有點過份的仔細,每當比利的聲音在爵士的腦海響起,比利的呢喃也好像在讀者的耳邊細語,他說著你承認吧,我們都有嗜血的衝動。
感想:大概翻了二十頁就感覺好像電波對了,有種讀起來很暢快的舒服,尤其是比利叫爵士不斷切割人體的重複橋段,雖然一直在同一段,可是你讀完每一段出現這幾句,總覺得再適合不過了。
我專獵殺手最後面算是能夠猜想的到,不過你到最後還是會想起比利的身影,他所說的話,到底他說的是不是真的,還是他只是為了騙人,連續殺人犯果真都是一流的騙術大師,完全能夠說中你內心的一切。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