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與暴力看似與我們無緣,可是卻真實的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是自己的生活裡,人們卻習慣的忽略它,當它不存在便沒有發生,正常的思維則是這些都是陌生人所做的,認識的人不會加害於你,可是這個想法等到爆發之後才發現錯誤。烏鴉女孩由瑞典的雙人作家耶里克.艾克索.頌德所著犯罪小說,述說著病態失能的社會,許多人用正面陽光的外表選擇包裝自己,將陰暗面藏起。
 
 
所謂的正常應該是什麼標準,這一點有許多人可以回答,但他們的正常到底有什麼合理的範圍與界線,是不是不要被人發現黑暗面,那他們的正常就可以維持,反而是透露一些不正常的人,才被人視為不正常。烏鴉女孩不只是揭穿歐洲黑暗面的犯罪,還加入許多精神疾病的元素,事實上唯有將精神疾病視為疾病,才能夠真正的面對根源,治病要將患病處徹底的治好,才有可能痊癒。
 
 
 
 
 
 
 
 
 
 
 
烏鴉女孩是雙人作家耶里克.艾克索.頌德所著的犯罪小說,耶里克.艾克索.頌德是瑞典雙人作家葉爾克.耶里克頌與霍坎.艾克索倫德.頌卡斯特的共同筆名。
 
故事述說死狀怪異的兒童屍體陸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被發現,例如屍體被完全風乾經過防腐處理,警探荷內特針對這些奇特的案件調查,卻受到許多無形的阻礙,彷彿有許多人不希望她繼續調查。而她在調查的過程因為嫌犯卡爾,警方懷疑卡爾除了是戀童癖,還是殺害兒童的兇手,還招出他與某些一起強姦兒童,對兒童使用暴力,荷內特認識曾經輔導卡爾的心理醫生蘇菲亞。
 
蘇菲亞從兇手的手法當中,研究出兇手的心理疾病,並給予荷內特相當多有用的意見,荷內特最後發現,這些死者大多與集體虐待性侵兒童有關,言而總之就是他們共同的關係,就是曾經有因性侵兒童被舉發的經驗。可是最後都因證據不足被釋發,受害者也因為某些理由被國家視為問題人口,像是精神疾者不足以讓他們維持正常生活,司法單位也為了簡單行事省略這些細部調查。
 
她們查出跟一個失蹤也失去身分的少女維多莉亞有關,她曾經遭到親人朋友輪姦,當成性玩具飼養。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立場看待:
 
 
 
 
 
 
 
我們經常看見兒童受虐的事件造生,然後看著這些殘忍的行為生氣,揚言要虐待兒童的人處死刑,最好越殘忍越好,爭吵得面紅耳赤,可是對於身邊的兒童虐待事件卻意外的遲鈍,認為是別人家的事件,他們是在管教小孩,所以我們應該不要介入。這是不是有一些矛盾呢,近在眼前不去理會,而遠在天邊則是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這邊並不是想要怪罪諷刺攻擊任何人,只要想要認真的去省思。
 
有時候我們是否太認真,花太多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還認為很正常,可是但真的要認真思考時,又草草的帶過,認為這一切都不重要,就像瑞典所調查出來的數字,八名兒童就曾經受到暴力對待跟性騷擾或性侵。就像是可能一個二三十人的班級,就有兩到三個人曾受害,但他們多半無法有正確的意識跟相關人員投訴,又或是被當是小孩子的夢話,所以沒有認真處理,這些事情就此埋沒。
 
烏鴉女孩有大量的兒童受害者,都曾經被一名或以上的成人性侵暴力對待,遭受性侵的時候,還受到來自其他人的羞辱,認為是他們不好,所以才會受害,久而久之就會自己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別人都不會,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這裡就要特別強調,沒有什麼受害者自己也有錯這種東西存在,特別是受害對像是兒童,他們的心智與生理還不成熟,根本沒有自衛的能力,以及受害的認知。
 
所以教導小孩正確的性觀念是非常需要的,這可以避免許多不應該發生的憾事,應該說身體的自主權,要讓兒童學習到的知識,是身體並不是他人能夠任意碰觸的,尤其是某些私密部位,如果有人任意碰觸的話,那就是侵害。不過兒童多半沒有被教導這種觀念,相反的還被教導不同的道德觀念,使得他們產生錯誤的想法,也就是這最終是自己的錯,加害者一點都沒有錯,他們不需要付出責任。
 
為什麼烏鴉女孩特別強調兒童受虐這一塊,還牽扯著對於瑞典司法體系的不信任,事實上體系的存在是有它的必要性,可同時又因為體系的規則導致綁手綁腳,這就像你想要脫掉身上的內衣,就必需脫掉外套。但沒有辦法可以一次脫掉嗎,這就像人們習慣有它規律邏緝的運轉,要是脫離運轉,彷彿有些地方怪怪的,實際上這個動作並不會防礙到運轉,可是人們習以為常不能去做。
 
兒童應該是最受保護的一個群體,為什麼有人會以他們的痛苦為快樂,滿足自我的需求呢,原因在於人們天生有部份的慾望滿足,是來自於破壞與痛苦,例如有些人看到漂亮乾淨的東西,就會有破壞的慾望產生。可是人們在社會化前就知道,光是想像是無罪的,真的去實行的話,會受到體制規矩的懲罰,他人的共同制約等,所以真正去實行的人很少,可是有些人天生就缺少這個衝動抑制。
 
人們都知道當開車時看到人需要踩煞車,可是缺乏衝動抑制的人則會選擇加速踩油門,這就是病態者的行為,烏鴉女孩探討許多這樣的案例,這些連續犯罪者都有共同的障礙,對於自我的性傾向有難以抑制的衝動。甚至這些性衝動有可能是殺人與強姦,然後他們希望藉由隱藏這一面成為一個正常的人,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行動被人發行,所以透過犯罪行為滿足這種自我矛盾的心理。
 
這一切對他們來說有部份是滿足性慾,也有部份是想要炫耀的表演欲,他們殺害了受害者,並且掌握他們生前生後的模樣,他們的靈魂被他們所掌握,認為自己在這個時候是無所不能,做的到任何事情的,跟神有相同的地位。他們都有對性別認同的障礙,一方面對性感到罪惡,一方面又不能阻止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性別,總認為自己如果是另外一個性別的話,那可能會讓一切改善。
 
接著說下兇手的部份手法,首先他讓受害者(如果是少男的話)跟壯漢徒手博擊對打,就算打到全身受傷也不能停止,然後在受傷虛弱的情況注射大量的麻醉藥劑,讓受害者無法停止這一切,有時甚至打到死亡。然後會將生殖器官切除,視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都有專業的防腐處理,將屍體完全脫乾水份,最後拋棄屍體,這邊在烏鴉少女有解說,兇手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過去。
 
 
維多莉亞因為受到政府保護,所以她的新身分被徹底消毀,所以荷內特的許多調查都受到阻礙,但是在這些死者的過去曝光後,都發現一切線索斷在她的身上,小說中有許多部份著墨於維多莉亞的過去。她受到輪姦與暴力虐待,這些人都是她的親人跟朋友,為了不讓自我精神崩潰,所以發展了許多人格逃避這一切,這些人格適當了成為保護牆,讓她好好的堅強活下來,不再脆弱。
 
烏鴉女孩沒有特別強調關於精神疾病患者的這區塊,在精神疾病越來越嚴重,無法分辦現實而做出的可怕行為,都只是很輕易的帶過去,也許描寫的很清楚,可是不刻意的加重,單純的陳述,所以看起來就像一個影子。我們也需要承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病態,甚至是心理疾病,可是一般來說就如同感冒與發燒,最嚴重到肺炎與併發症的產生,如果把精神疾病當成生理疾病的話。
 
就非常的好理解。
 
另外小說中有數個主要的部份,與重要的兩個主軸,也就是荷內特與蘇菲亞的心理狀態,從這邊就可以觀察到一點,就是不愧為兩個作者,兩個相反的觀點與角色,分裂成不同的故事觀,從頭到尾都是不同的平行線。雖然她們有常常交流的習慣,可是你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共同的出發點,你常常需要用心的去聆聽,這兩位角色的故事線,才能真正的了解所想要說的題目與深意。
 
荷內特的路線我們可以預期到,所以顯得平凡且毫無特別之處,她除了是名警探,同時也是名妻子與母親,就因為我們知道,她必須跟著線索證據跑,身為讀者的視角去看待會發現,這是小說中唯一會讓你心靈放鬆的餘地。蘇菲亞則是有注意小說中的橋段,你會發現她的真實身分相當複雜,她的內心戲刺激且令人心跳加速,每一段都有她暗示的存在,沒有直接挑明烏鴉跟高等等的人格。
 
蘇菲亞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對於這些我們不熟悉的症狀相當了解,可同時她也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她治療的同時,也面對自我的療癒,要讓自我保持最基本的人格,是一件困難的動作,可是她做到了。劇情中不斷說明,她為什麼會得到這些疾病,主要是過去的經歷,讓她學會到保護自己,記得有精神科醫生曾經,有許多的精神疾病是你自己的身體,為了保護自己才製造出來的。
 
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發展,我們總希望如果某一個重要的人活的久一點,又或是自己的人生可以順利一點,但現實是殘酷的,很難照我們所想要走的方向前進,烏鴉女孩特別下重筆在這個頓點上,你無時無刻都希望被小說的筆觸所影響。明明讀者在看時想要刺激跟享受殘酷,可是漸漸的被同化,想要每個受害者都可以被兇手殘忍殺害前可以獲救,但他們卻死得相當痛苦。
 
這時候就想到一本曾經讀過的小說,裡面有一個角色,父媽跟妹妹在家中被搶劫的犯人殺掉,最後只有人他存活,可是存活下來的角色,精神受到相當嚴重的損害,幾乎無法正常生活,因他活在自責中。如果當初不是意外說過自己家中有一筆即將拿到的遺產的話,那兇手也不會聽到臨時起意,所以角色認為全家的死他也要負責任,也等於是他殺的,但實際上無論如何都跟他沒有關係。
 
殺人的是兇手一行人,並不是角色的錯,之所以說到這段,就跟荷內特這角色的定位相當像,雖然沒有人犯罪她,可是她自責如果可以快點抓到兇手的話,有些人是不是就不用死了,可自責是源自於她想要揪出兇手,避免更多犧牲的前提。可有時候並不是,不想要某些事情發生,它就會不發生這麼簡單,該發生就會發生,你想要生命中重要的人不離去,這是不可能的難題。
 
烏鴉女孩不是很令人感覺到,你讀完會身心暢快,還是從中吸取快樂的小說,相反的它所製造的並不是那種,一次衝擊性很足夠的負面情緒,而是長久的濃縮濃縮再濃縮,壓縮之後的鬱悶與苦痛,讓你的感官被長久的打擊。時間拉長到你不承認的地步,原來這些令人難受的是「現實」,幻想的痛苦只要被現實化,一切都是病態的延伸,或許有些人逃避現實是為了保護自己吧。
 
當然這本小說並不是沒有缺陷的,最大的缺陷在於雙人作家,可是精彩的地方也在於雙人作家,正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因為是雙人所以能夠有許多不同的創意呈現在上面,但也因雙人所以這些不同的路線整合時會有所混亂。最明顯的例子在於除了雙主線之外,其他的地方都寫得不是很融入原先設定的劇情,你必需花一定的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思緒,才能夠好好的去讀去理解。
 
尤其到了最後階段時,這種混亂的感覺是不斷堆疊上去的,當角色越多時,你無法保持清醒的角度去分析,這其中有什麼古怪,雖然說你可能感覺到兇手是誰,可是要到了最後你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兇手要這樣做的意圖。不過給的線索太過雜亂,這方面反而有種意外的真實感,就如同你變成了當中荷內特一方的角色,我們必需要在毫無方針的大海上,找出真正的陸地在何方。
 
 
總結:基本上是不推薦這本烏鴉女孩的,如果你目前情緒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負面的部份佔了心靈居多,那還是遠離較好,因為講述了許多真實犯罪的案件,然後親自分析的結果,你如果本來就是鐵石心腸的話那可能沒有影響。也會開始思考人類的生物狀態,我們是不是太過高估人類控制自己的能力,有許多的犯罪案件,尤其是越嚴重的,所犯案的人都是我們所認為的「正常人」。
 
 
感想:說到虐待兒童,個人真的報過警,以前家中有一戶搬來的人家,經常傳出兒童的哭喊聲,於是下意識的就直接報警,也就那麼一次,剛好碰到附近的鄰居好管閒事就時常報警了,社會局藉入,後來就不太清楚了。
 
這本小說的文章坦白說邊寫邊停筆,因為感覺並不是很好,因為想到一些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細節就不細說了,總之就是現實有時產生的惡意,是比小說中還可怕的,人這個生物應該連自己也害怕才對。
 
找尋兇手的過程相當有趣,可是等真正兇手出現又好像少了那麼一點醍醐味……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烏鴉女孩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