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被日本殖民的時期,發生了相當多的歷史事件,無論是好壞都已經深植人心,是不可抹滅的一段歷史,隨著日本人的離開,這段往事都已經是故事,隨說離我們現代台灣人的腳步有些遠了,但是在某些日據建築上,還是能見到日本人的痕跡。明石元二郎:埋骨台灣的日本總督 日俄戰爭的諜報大將是台灣作者所著的歷史人物傳記,主要描寫明石元二郎這名曾經就任台灣總督的傳奇人物。
 
 
 
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因為這顯示台灣一直以來的現實,就是被當成可割送的殖民地,不是其他國家在這裡建立政權,就是被其他政權送給另外一個政權,到了近幾年來,台灣的意識才漸漸高漲。要說功過對錯還真的相當難以評斷,可是每一個時期都有在歷史的存在性,就算今日說沒有,它依然存在著,所以用已經過去了的心態來看,也未嘗不可。
 
 
 
 
 
 
 
 
明石元二郎是武士世家的軍人,一九零零年開始活躍在歐洲,在法國及俄國擔任駐外武官,負責諜報任務,在日俄戰爭爆發之後,用自己的諜報能力開始在歐洲各國尋找反帝俄的人士,並讓他們組成聯盟,在俄國的後方進行情報戰。最終讓俄國陷入內亂而輸了日俄戰爭,在一九一二年擔任台灣總督,並推行各項政策與大型建築,任內曾經多次出訪台灣各地,後到日本出差前開始染病。
 
並在日本逝世,但是他生前的遺願是葬在台灣,能守護日本最南端的土地。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立場看待:
 
 
 
 
 
 
願余死後能成為護國之魂,方可鎮護我臺民!
這句雖然帥,可是有點中二啊(笑)。
 
 
 
明石元二郎並不是典型的日本人,他相當的不注重外表,總是一副邋遢的模樣,加上他不太合群,自我性格極強,能夠想出一堆方法來反抗師長,可是卻能跟左右來人相處的豪爽性格,使他相當受到歡迎。自幼喪父由母親一手帶大,所以使他的性格相當獨立,雖然在生活上有許多不好的習慣,可是成績優秀加上處事慎重,所以在軍校時就已經被注意,在從學校畢業立刻投入軍旅。
 
當時正是風起雲湧之刻,歐洲與亞洲強權各自發展軍備及現代化,盡可能的吞併及使國家強大,當時的日本還不被歐亞大國看在眼裡,所以各類軍人都想要積極的表現。明石元二郎正是其中的一位軍人,但是這事與願違,明石後來被派駐到法國擔任外交軍官,在法國待了一年後變成駐俄公使,在這個其間他培養了許多反帝俄的人脈,並且跟他相當的熟悉,願意與他交換情報。
 
明石也依照參謀總部的指令,秘密提供資金給這些反帝俄人士,並跟列寧等人士碰面,雖然沒有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因為這些行動讓帝俄的後方大小反抗不斷,不過有資料顯示出,當時明石的間諜行動,並沒有非常的隱密。已經被俄方的情報人員找到行動的證據,可當時帝俄的政局相當混亂,就算上報也沒有取得作用,才讓明石得以成功,不過就算排除這因素,明石在情報上的掌握也是相當精準。
 
最後勝得了日俄戰爭,也成功歸功於精準的情報掌握,了解到帝俄並不是如表面上的安穩,因為在戰爭中逐漸失去了對政權的控制力。書中有明石跟列寧的對話,不過這好像沒有得到證實,他們的對話有什麼,作者也只是大略的提一下,大概就是明石如此鼓動列寧策反帝俄,可是列寧卻在猶豫不定,所以前幾次都沒有成功,也拒絕了來自日本政府的資金,考慮過後答應了明石。
 
先不論明石是如何集合這些反俄人士,不過書中也說了日本情報人員的行動是失敗的,因為歐洲各國的反俄人士,都認為這是日本政府的授意,所以最後都不願意參加他們的反俄大聯盟,但最終還是成功了。原本就有燎原,只是添加了星星之火,也在十數年後帝俄瓦解,這其中也有許多日本的影子在,或許當時的日本也沒有想到日俄戰爭自己會贏,所以在各方面都沒準備好。
 
不過明石絕不是那種開明的人,由他在韓國擔任憲兵憲兵隊的隊長就可以知道,他強力的鎮壓並跟韓國的親日派合作,嚴格的打擊反日派,並解散他們的團體跟報社,使反對日本的韓國人無法聚集反抗。明石也利用提供韓國無業遊民工作,並給他們擁有警察權力的政策,讓日本原先吃緊的人力得到舒緩,也有效的對韓統治有效了起來,不過暴力衝突所導致的死亡依舊沒有減少。
 
原因就在於韓國人不滿於日本將韓當成殖民地,雖說日本沒有像台灣那樣正式把韓當成殖民地,可是在背後操蹤當時的韓國政權上下,幾乎等於是日本的屬地,所以親日派與反日派每日針鋒相對,其中還有俄皇跟大清袁世凱的角力在。所以韓國是相當的混亂,明石在韓國進行有力的鎮壓後,後來調回了日本的參謀總部,進行了訓練的工作,身為一個軍官等於是被閒置在那邊。
 
 
明石被推薦到台灣擔任總督之職,他在任內有兩個很重大的規劃,雖然在他死後才開始推動,可卻是影響了數十年之久,首先是創立了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跟籌建嘉南大圳,雖然日月潭水力發電最終失敗,但前兩者相當成功。讓台灣有自主發電的能力,包括發電機到電力網在都市都設置起來,讓產業有電可以使用,因此帶動了經濟發展,可惜的是在國民政府接手後破壞了這項。
 
不過將濁水溪水導入日月潭發電,並且將電力公司民營的想法失敗,導致半官半民的經營,同時嘉南大圳的發想也是由明石開始,八田與一與日本當局完成,但可惜的是在發想階段明石就已經逝世,但最終導致大圳的成功,也是由他開始。在他任內有許多政策與建設在後來都證實他的想法無誤,可惜留給他的時間卻不多,像是他為了調查警察的待遇跟島內情況,花近一年的巡視。
 
還因為交通運輸不便,開通西線海線鐵路,不過很奇妙的是竟然被民眾反對,原因在於他們認為有了山線鐵路還增加了海線鐵路,可能會讓他們的城市減少人次,近而影響到他們的收入跟發展。明石為了解決這阻力,並不是用強力的方式去施壓,還是跟日本與台灣的民意代表溝通會談,試圖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利益並不會受到損失,最後才終於把阻力化消,建設了苗栗到台中的海線鐵路。
 
明石任內的幾個法令修改,最重要的是森林法,雖然有些人的知識來源是日本人幾乎砍光了森林,雖然林業對日本來說是很賺錢的行業,可是到明石時才發現濫墾的情況相當嚴重,這樣下去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林業。於是修改推行了森林法,面對林業及濫墾有相當大的限制,於是森森的管理有了規條,也開始安定下來,對於各類林種的保育種植,在明石任內一直有認真實行到後幾任。
 
這邊可以知道一點,日據時期的統治雖然是極權統治,可是對於民意的反彈,日本總督政權還是相當在意的,因為如果政策被反彈的話,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所以都會吸收各界的意見再度製訂,尤其在總督都會怕在日本的評價不好。當然也有一些腐敗的官僚在,這在各種政權上是再所難免的,可是總督政權是受到日本內地的限制,導致它們無法當個土皇帝,必須回報本土。
 
也許是明石在一年內趕完眾多台灣地方視察的關係,所以才在這段時間耗盡了體力,最後病重而死,至於他的行程是多趕呢,聽說有時連隨扈都無法跟上他的腳步,退落他一二天的行程,他真的很想了解台灣的真實情景。不像是某些總督,可能連總督府都沒有離開過,當然、有好的總督,自然也有不適任的總督,明石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是來自於他真的想要治理台灣,讓台灣成為南線基地。
 
日本在統治台灣上當然有私心,因為日本當初在接收台灣後還一度想要放棄殖民,原因在於花費太多,反抗的台灣人太多,但他們很重要在南線有一個變成日本國家的殖民地,讓台灣人都成為日本人,所以中後期開始的政策都比照日本管治。也利用了台灣的資源拿到日本使用,不過這是有限度的,因為日本也花費相當多的資源在建設台灣上,當然這主要的目的是日本本身,為台灣著想的程度相當少。
 
為的要有效的利用台灣資源,以及示範在如何在他國自己的土地上同日化,日本人可說是煞費苦心,像明石元二郎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只不過為的使治理能夠推廣,他真的是個異類,就算跟其他的日本總督也是。也不能說他很親民愛民,但他對現實的掌握了解是很強大的,他知道如何行動跟執行,才是對日本政權的有利,也許是吸收了在異國的經驗,跟諜報戰的過往,所以相當重視執行力。
 
在司法方面最重要的是採取二級三審制。
 
至於為什麼明石在台灣總督任內這麼拼命呢,有部份的原因在於他的性格,更大的原因在於他在歐亞情報戰上表現的相當優異,甚至還成功的使俄國產生動亂,可就是這樣的任務讓他們在日本政壇受到猜忌疏離。特別是跟政治人物害怕他們的手段在國內施展,所以讓他回國後只能擔任一些閒職,並沒有受到重要,這也是日本政治的黑暗面,並不如我們想像強大國家就沒有勾心鬥角。
 
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想法非常簡單,這應該是趨於只有官逼民反的現實,他們認為在經濟上及文化上,只有兩者相互融合的時候,達到理解的程度,才不會有反抗跟動亂的發生。只要讓民眾吃飽穿暖有地方住,並且能夠有自己的事業,台灣人就不會有顛覆政權的打算,這個政策的確沒有錯誤,因為從古代到現代,民眾最在乎的就是民生問題,只要安居樂業鬼才願意當乞丐,反抗政權。
 
所以在民生建設還有基本物資相當重視,這應該日本政策的最重要一環。
 
像明石這種擁有自我意志,不照著長官執行的軍人,在他之後就漸漸少了起來,都是些只會聽從命令的軍人,可能這也是導致日本最後的戰爭失敗的原因,這是裡面一名日本學者所提供的意見。因為前期不管在日俄戰爭,或是甲午戰爭,日本軍方總能用軟性化的戰略,試圖以情報的分析降低意外,最後取得勝利,並不讓自己有太大的損耗,以理性化為包裝,並不以情感為驅使。
 
這本書相當的容易好了解,也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寫台灣人物跟台灣人寫日本人物,總有一種意外的親切感,可能是有部份文化相通的關係,所以讀起來總有似曾相視的感覺,既視感相當的深,好像看過的熟悉。每次讀這類的台灣與日本書藉,都不會太過陌生,比起課本上的內容,也喜歡這樣的描寫,說明了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歷史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戲劇性。
 
當然也是有缺點在,就是作者將一些野史跟沒有經過日本官方證實的東西也加進去,這可能也是有發生過,但不能太過確定,但的確增加了一些醍醐味,讓這本傳記變得有趣,像是列寧與明石元二郎的對話,還有明石生活的細節,至今無法確定全部的內容。所以作者利用了一些想像力,跟相關的記載,寫了一些可能的發展與內容,試圖來讓明石的情報多了一些飽潤感,不會有乾扁的情況發生。
 
 
明石的好友,在他死前送他的絕句:
 
幾回疑又有人歸,尋思於茲淚滿衣;
落日悠悠秋復老,遠天無際鳥空飛。
 
 
可惜的是明石的墓在近年來才重現在人們眼前,因為在國民政府時期,他的墓不只是被破壞,還被中國來的軍民佔據,隨著違法建築的建築,明石的墓也漸漸消失掉,像是石階被擅自拿去當建材,紀念的鳥居成為曬衣場。都市計畫又讓墓被搬遷,最後經過地方及文化人士的努力下移到三芝的福音山基督教墓園,這個曾經的台灣總督才能夠好好的安寧,不用再跟活人當鄰居了。
 
 
總結:這本傳記除了有小部份是作者自己的想像,但大部份是很符合現實的,因為明石元二郎這號人物的歷史,的確有他值得一讀的價值,像是他豪放不拘的性格,可是卻在處理人事物上相當的細膩並且講究,不肯放過一個地方。也礙於這樣的性格他雖然在軍中不斷升階,可是最後卻被閒置,獲得台灣總督的職位後想要表現自己,所以相當的賣命,也就是因為如此一年時間就逝世了。
 
這畫是書最後的大幅海報。
 
感想:這本明石元二郎的書可以感覺到這個人的性格,是相當有魄力及充滿魅力的,並不是在他等於台灣建築有諸多政蹟,所以特別的對他有好感,而是他這個人的性格在各方面都很吸引人,雖然你可能不會想要跟他相處,但卻是會佩服他。
 
也在書的最後面有一些評價,可以看看並不是隨便的吹捧或是看低,而是將明石的一生做一個總結,說明他這個人的一生中做了什麼決定,還有為什麼要這樣做來分析,最後的結論就是,他是個最像日本軍人的軍人。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