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上的謀殺事件,一直都是談話爭論的議題,不管到底最後怎樣,又或是抓到兇手沒有,對我們而言沒有太大的真實性,因為並不是發生在我們的周遭,甚至感覺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才會發生的事情,所以這些殺人事件對人們來說並不重要。小說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便是述說民眾看了新聞所報導的謀殺死亡事件後,變成網路上的鄉民開始評論,媒體同時間也為了收視率推測的故事。
 
 
 
事情的真相以及學會的歷史教訓,抱歉……人類大部份的確不可能會深入的檢討這些,甚至還會把真正想要探討事件的人,認為是一種異類,說他們是假道學,明明自己也想要知道八卦,假裝什麼。當然、人都有求知慾,但自己將事件用脫離真相的方向思考,那只是一種想要湊熱鬧的心態,我們不能否認人都有這方面的慾望,可是當人放縱類似的想法,並且不加以控制的話就會失控。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是日本作家湊佳苗所著的小說,二零一一年開始連載,於二零一二年出版,後在二零一四年改編成電影。
 
故事述說一名容貌姣好個性開朗的年輕粉領族三木典子,被發現陳屍在野外,屍體被發現時有多處刀傷及被焚燒的痕跡,因此先前與她應酬的同事們都成了嫌疑者,但線索逐漸轉移到與三木典子同期進入公司的城野美姬。城野美姬也離奇的失蹤,媒體記者開始挖掘關於城野美姬的一切,任何沒有經過證實的言論,都成為了新聞八卦的來源,為了吸引收視率,記者更無所不用其極。
 
 
 
 
 
 
本篇文章談的並不是電影,而是原作小說:
 
 
 
 
 
一件事情由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有不同的分析,這部小說作者故意用不同人的視角看待同一個人,自然就擁有不同的意見與定論,每一段都用訪問的方式進行,所以看起來好像在警察或記者在訪問每一段的角色們。沒有用正常的述事手法,雖然說這並不是第一次看見類似的寫法,但還是增加不少的邪惡感,這個邪惡感就是你以為每個人對於別人的印象是很好正面的,但實際上不是。
 
當每個角色說出自己的想法後,你會馬上發現其中有很大的差異,更有猜測與誤解,對於城野美姬及三木典子,或許給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可是每個人的個性及外表本來就是不同,可是就因此猜測他們會做出的事情。不可能做的事情,說真的並不是很準確,尤其是只憑表情或動作,就能說這個人就是這樣的言行,人對人的印象往往並不是加分減分,而是比誰偽裝的更好。
 
也佩服作者的對於人性深入鑽研,她很清楚的知道如何寫才是最透轍,並且看了之後心底發寒的節奏,一篇又一篇的訪問自白,無論再沒有道理或者是常理的事情,只要冠上知人知面不知心,就開始變得合理且被接受。表面是人們看見的,至於裡面大眾也沒有興趣與時間了解,與其說膚淺,不如說是速食的資訊文化,在新聞產生後便衍生出來,古早時是左鄰右舍的婆婆姑姑互傳的八卦。
 
他們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也只是看了外在猜測出來的產物,然後就說沒有關係嘛,反正只是大家聊聊天,然後消遣別人家的任何大小事物,或許沒有太多的惡意,可是卻造成很多傷害。
有時就算一個人的意見講得再好,或是看起來中立善良,如果沒有建立在了解與深入上面,等同跟惡意沒有差別,就像八婆看見鄰居的老伯帶年輕女子回家,就會馬上變成這是老伯的新歡。
 
由不同的視角去拼湊出城野美姬這個人的全部,不論好壞都全部讓她的同事說出他們認為的城野,可是多半是由他們的想像還有直覺來判斷,完全沒有對她認識很深的人深入探討,媒體做了看似專業全面的報導。但實際上只是為了製造話題,刻意的讓醜化的形象持續的曝光,如同好及正面的東西很少人會注意,壞及負面的東西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去罵,罵到最後才發現是幫忙收視率及點閱率。
 
不管在任何地方,大家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總會討厭自己,自己也討厭很多人,可以說出一堆的理由來說服討厭的來源,可是仔細的深入並使用刪去法,就會發現有時候討厭一個人,純粹是直覺與印象加乘。有很多人不會親自認識一個人,也不會想要認識,都是依靠第二人第三人,甚至是隔著電視或傳聞,自行猜測其中細節,去拼湊出一個人的樣子。
 
世界上最噁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人完全不想要認真了解另外一各人,卻想要用認真的結論說他是怎麼樣的人,這種事情常常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不過人通常只能透過第一表象下分析判斷,但能選擇將時間拉長後再分析。會發現過程完全不同,就如有一堆人說長相平凡的城野美姬殺死面容姣好的三木典子,理由是基於女人的嫉妒,並沒有明確的犯案動機,便把罪名往城野身上塞。
 
 
看著新聞媒體所寫的自行猜測兇手是誰……
 
新聞媒體最喜歡挖出事件相關者的任何過往,即使完全跟案件本身沒有關係,甚至嫌疑者在還沒有被定罪的情況下,私自的利用別人的證詞,把一個人的形象定位,事後就可以說這件事情跟他們無關,只是盡了身為記者的責任而已。如果想要阻止他們,就會以採訪自由威脅,對於有摩擦的對像加以報復,所謂的平衡報導也只是站在聳動,有話題性的那邊,不斷的放大爭議,取得大眾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人們都喜歡自我解讀別人的想法,然後將自我解釋當成事實。
 
雖然新聞記者常自認為找出真相的人,但本質上不管是電視媒體或文字媒體,反而是讓真相更加模糊不清,似乎跟他們所說的是做相反的行為,就算他們推論錯誤大喊警方無能,過段時間等到民眾忘記,又可以進行下一個話題。完全沒有他們的問題,因為他們言論受到傷害的人,也沒有話語權可以反制,擁有媒體這項武器的人,卻很少為了錯誤的新聞進行道歉,只因他們有太多的保護傘。
 
媒體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擷取別人的言論文字,但故意不把全貌寫出來造成別人的誤會,也就是所謂的標題殺人法,例如把可能跟殺人案有關係的人,記者故意寫成嫌疑人,雖說差上幾個字而已,但意義就是不同。然後再把關係人比較爭議的過往挖出來,找幾個認識關係人的人,述說一些跟事件沒有實際連結的話,去誘導大眾,讓大眾認為關係人原來是這樣子的人,弄出特定印象。
 
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中,記者大剌剌的寫出可能有嫌疑的人,S小姐的過往與現在,像是會詛咒別人、特殊的性癖好,明明不知道犯人是誰的公司內部偷竊案,都用影射的方式S小姐就是做出這些事情的人。將S小姐的公司、學校、故鄉、父母、朋友曝光,沒有直接說出是誰,但資訊量太多,只要一找就知道是誰,記者就能迴避責任,說明並沒有洩漏資料給別人,證詞也是訪問候所說的。
 
跟他們無關。
 
媒體是主題,網路是副主題,有許多人談到網路就把它認為是最大的亂源,或許在某方面來說並沒有錯,但網路的本質是傳播工具,能讓很多地方的人可以互相溝通交流,所以資訊流通的速度相當快。包括好壞真假,全部的事情都要依靠自身的判斷,沒有人可幫忙你過濾資訊,媒體則是保證他們的新聞來源正確,擁有一定的可信度,可是實際常常出現故意或無意誤導的新聞。
 
這邊就要說一些比較嚴厲的話,就是如果只是看電影改編的還好,因為看了某些評論就覺得真的有看過這部小說的疑問,但如果看完小說還得到網路能夠殺人,還是網路怎樣的結果,可能根本沒有認真看。因為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其中新聞媒體佔了很大的篇幅,說明這些媒體完全不是為了傳達真相,而是為了收視率刻意的誤導,甚至是將事情轉向完全不同的一面,網路上的評論。
 
基本上是依附新聞而生的,沒有新聞的消息,他們也沒有辦法評論,
 
應酬算是公認的人際關係促進的方法之一,但真的能讓人增進感情嗎,答案可能是不行,那為什麼這麼多人還熱於各式各類的應酬活動,試圖製造出很熱鬧,要是你不來就是不給面子的假象呢。如果平常的就職環境,相處的相當愉快融入,那這類活動也不用強制參加,自然就會有人相約,問題就是職場上往往充滿了緊張與衝突,主管往往不想協調,卻想要用半調子的方法處理。
 
這社會就是有很多明知道白做工,卻還要繼續的事情。
 
依照上列所說的職場,這就是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除了新聞與網路的重點,大家都知道職場不光只是好好工作的地方,更是隱藏許多勾心鬥角的狀況,也許有人想說只想認真的工作,但你的同事、上司,如果不跟你好好相處。或者你跟他們不和,那你就會在職場上過得很痛苦,需要合作的事項沒有一個輕易的達成,甚至還會容易被當成敵人,不論這公司的體系如何,不合群一定待不久。
 
內斂、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總是比較吃虧,就跟外表不出色的相同,不過個性影響的層面比較大及廣,外向的人就算說出相同的話,也比內向的人還討喜,因為他們很會讓人知道自己的心情。相反的,內向的人就算想要表達心情,也像是在解釋什麼,城野美姬就是這樣的人,她只是不會很直率的說出自己的心情,就被當成是個陰沉的怪人,對於這點大力的加以批評,以自己想像。
 
 
我們不喜歡被人以外表評論,可同時我們也用外表評論別人。
 
總結:作者很巧妙的把新聞會使用的手法全部寫成不同視角的小說,而且在小說的最後面還有報紙及雜誌的特別報導,加上網路部落格的留言,靈活的手法好像看了一場屬於人性本惡的鬧劇。關於真相及主角本身卻寫得很少,著墨在他們身上的不多,就只是冷冷的帶過,好像暗示說真相一點也不重要,也不是人們想要的,他們就只是純粹想要跟隨潮流,等待時間過了就不記得。
 
 
兇手不只一個。
 
感想:有些人說出很了解你的話,但你似乎跟他不熟,想必人生中會遇到這種人,還想證明自己比別人還認識你,甚至還推測你的個性習慣用詞等等,可是他們卻沒有跟你說過幾句話,這種人在學生時期及職場相當多。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看完之後,只有一種不知道如何說起的憤怒,但這股憤怒可能是源自於被人冤枉的美姬,也或是自己跟這些大眾相同,是這麼容易被欺騙,對他人做出錯誤的判斷與評論,然後時間過後又忘記的苦悶吧。
 
不是本輕鬆的小說啊。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小說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