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對人類來說是很重要的資源,有許多人沒有海洋就無法生活,可是人類完全不重要海洋的維護,正所謂使用者付費,這個費用是由全人類共同支付的,一旦收支無法達到平衡,就會用某種方式來讓人類付出代價。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便是訴說當人類輕易的改變自然的樣貌,例如利用拖吊船在海底拖行,讓原本能夠在海洋表層生活的動物死光,獲利的是誰。
 
 
 
就是水母無誤,但水母並不是一個邪惡的生物,只是因為牠造成人類多大的困擾,原因就在當其他的食物鏈高層或低層被大量的消滅,水母如雜草般的適應力,總能讓牠佔得一席之地,牠氧氣需要的極少,幾乎什麼都能吃。不要以為水母的害處只在牠部份有毒,而是牠的數量,曾經讓海水淡化廠的管線阻塞,還讓核能艦被癱瘓掉,也是冷卻系統的管線被大數量的水母所佔據。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STUNG! On Jellyfish Blooms and the Future of the Ocean,是澳洲海洋毒物諮詢服務中心主任,麗莎安.蓋西文Lisa-ann Gershwin所寫的海洋研究書藉。討論人類對於海洋的影響,如果造成水母的獨大,我們都知道人類每天不間斷的污染,並且過度捕撈漁貨,使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傾倒廢水垃圾,最終流到海洋去,讓海洋的生態造成極大的變化。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
 
 
 
 
 
 
 
我們人類都知道海洋是我們重要的命脈,我們相當仰賴海洋的任何資源,如果沒有這些資源就會有許多人挨餓,可是人類今天卻很少人在意,完全把海洋當成無窮無限的寶藏,可以隨時隨地的汲取。但人類取得漁源的同時,又開始污染海洋的生態,我們都知道現今的漁貨都是過度捕撈,所以去責怪漁夫與漁業,他們當然是其中的一份子,但並不是海洋走到今天的原始兇手之一。
 
這本書主要訴說為什麼水母會成為高度污染海洋的霸主,有幾個原因存在,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推手,但可以從數個階層來看,這邊就不解釋太多生物學的東西了。
 
在掠食的階層來說,人類偏愛所謂的高級魚類,像是鮪魚、旗魚之類的,而牠們在海洋中也佔了很重要的位置,通常都會掠食大量的獵物,讓生態產生平衡,可是但這些頂級掠食者,數量逐漸減少的時候。就並不是生命自有出處這麼簡單,首先是牠們所掠食的食物會大量的增加,不管是較小的魚群、蝦、水母之類的,這些這些族群增加了太多,就等於是破壞了脆弱的平衡線。
 
有不少的高級掠食者是以水母為食物的,當牠們的數量都減少了,自然水母的數量就會增加,不過作者也有提到,人類除了捕撈過多水母的對手及掠食者,還有就是污染的產生,其中除了廢水,就是大量的塑膠垃圾了。海龜是把水母當成主要食物的海洋動物之一,牠們成為了減少水母數量的主要推手,可是海龜卻因為人類的亂丟垃圾,導致他們的族群減少,也失去制衡的能力。
 
塑膠垃圾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海龜每年有不少把塑膠當成水母的例子,導致無法進食及死亡,而塑膠的顆粒及其他形態,也讓海洋動物當成食物,最後再變成人類所寫的。廢水中的重金屬及塑膠粒子,讓掠食魚類體中充滿了毒素,有實驗把大型魚類的肝給老鼠吃,結果四天後就中毒身亡,當然不可能每隻大魚都有這麼多的毒素,可是海洋並不是黑洞,你把東西丟進去就會自動消失。
 
而是這些東西會被海洋所稀釋,可是稀釋不可能消失,當累積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無法避免。
 
例如鮪魚吃較小的魚類,烏龜會吃水母,牽一髮而全身,而當這某個族群大量增加時,這也代表牠們壓縮到別的族群生活空間,其他的水生動物都會因為這個影響,數量就會變少,而仰賴牠們生存的掠食者,也會因為沒食物而減少。而選擇牠們原本不會去吃的族群,另外一個族群又減少的情況下,產生了惡化的食物鏈,最終得利的將是消耗較少,生存條件很低的族群,也就是水母。
 
首先水母不需要大量的氧氣就能夠生存,常常可以看見新聞,有大量的魚群死亡,原因有可能是大量的產業廢水,還有化學肥料的優養化,後者帶來的影響又比前者大,優養化是水體中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會讓浮遊生物還有藻類大量的繁殖,讓水中的溶氧量下降,讓其他需要氧氣的生物大量死亡,而水母是不需要太多氧氣就能活下來的動物。
 
人類製造了大量的養份,優氧化不只是大量的廢水,還有養殖魚類的飼料,容易讓水中有太多的養份,導致藻類過多及水份惡化,因藻類生長太多也造成大量死亡,腐爛也是需要氧質的。所以許多族群大量死亡的結果,這個空缺便會由最適合的生物佔領,也就是水母,水母什麼都吃,也可以什麼不都吃,也不吸收氧氣假死化,更能無止盡的吃下這些養份,超過自己所容納然後分裂成長。
 
 
對其他魚類來說是毒藥的環境,對水母而言再適合不過了,沒有其他的競爭者,不同的族群會搶走彼此的食物與生活空間,所以會限制彼此的數量,不會有大量生長的情況出現。所以說當一方都死光時,空出來的空間,自然就是活下來的生物所佔走了,沒有什麼物競天擇,就像蚊子可以在污水當中成長,而牠的掠食者需要在水源乾淨的水中才能生長,造成牠們的數量無止盡的生長。
 
污染嚴重的污水是具有酸性腐蝕力的,可導致需要甲殼才能夠生存的水中生物,如蛤蜊、蚵、這類可以將海水中的性質過濾的生物,很難生長,甚至是無法生長,牠們等同是海中當中的過濾者,能將過度優養化,浮遊生物生長的環境平衡。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甲殼類動物,能夠成長到成年的比率是每年不斷的下降,有些地區的蚵類甚至無法活過幼年期就死亡,更不用說成年。
 
不過影響最深的,除了是過漁(過度捕撈漁貨)外,還有就是吊拖船將長長的網子刮過海底,將所有的海中動物一網打盡的漁船,當海底的生態被破壞掉,就很難再度重建,是無法依靠牠們自身的動作重建的。當生態被破壞掉,例如靠珊瑚生存的魚類與貝類,沒有這些地方就會死亡,或是轉移到其他地點去,這些漁船帶來的傷害,讓水母有了進駐的機會,因為牠們根本不需要仰賴生態系統。
 
水母低消耗加上只需要飄浮,什麼東西都能吃,也可以縮小體型長期不吃東西,有食物的時候能吃到體型一倍以上的食物,繁殖的速度是分裂那麼快速,等於是沒有生產期就直接有更多水母產生。能夠到處飄浮,不用花自身力氣的模式,讓牠可以隨著人類的船隻移動,到底沒有對手的海洋區域,然後大量的繁殖,人類製造的環境讓水母好生存,然後人類又把水母帶到其他好生存的地方。
 
作者花了相當長的篇幅,以過去現在的例子說明,當這些海洋動物族群消失的時候,就會有另外的族群來替代,這些族群為什麼消失,因為極度惡劣的環境令牠們無法生存,所以取代牠們的是自然就是高度適應力的水母。在世界上許多被稱為生物死區的海洋,幾乎都能夠看見水母的影子,牠們用成功的模式進入這些地區,並且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應該說對手都被人類消滅了。
 
如果有其他的族群跟水母共同競爭,而且越多樣化的話,水母的數量就會保持一定的數量,這就是一個港口,如果有其他類型的漁船停駐,就不會是相同類型的漁船停靠,但如果都是相同類型的漁船停靠,其他類型的漁船自然就無法進入。作者解釋這邊相當多,意思是說生態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只要毀滅再度保育就好,就算保育了也只是幫助後來進駐的族群,並不是回歸當初。
 
雖說過漁不是關鍵,但卻是其中的一部份,有許多統計的數據可以參考,其年來可以捕獲的漁貨每年都在快速的減少,當海洋的生態越脆弱,水母就越能得利,人類作了很多行為,基本上都是在幫助水母。於是當水母大量生長的時候,最後終於防礙到人類的時候,人類才警覺到水母是有害的,而且水母帶來的壞處也是對人類許多傷害,如果下海游泳,很有可能被水母刺燙傷。
 
海洋中的生命連結實際上像是張極脆弱的絲網。如果移除其中一縷,就會整個解體,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復原。說明了傷害海洋的各種行為,才是讓水母過度生長的推手,水母本身是雜草性機會主義者,牠本身是沒有這類侵略的行為,只因為它的移動主要是依靠海洋的流動,很不容易到其他海域去,但是依附漁船就可以輕易達到,對水母有利的海洋是高優養化且高度酸化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研究書中的細節,認為講解的相當貼近我們所能理解,一方面又不會失去了學術性,舉了相當多的現實事件,讓我們明白了,從養殖化的飼料污染,工業的廢水,還有人類粗暴性的捕魚方式,都是傷害了海洋,而海洋被傷害了,並不會轉換到對人類有益,最終被傷害的也還是人類,只是這種傷害的方式,比較像是數十年的貨款,你可以先把貨款的額度花光。
 
甚至是過度再拿貨款借用貨款,也就是透支使用,當下是沒有事情的,但等到銀行倒閉,這些貨款就會一次性的反撲,逼人們要去還錢,如果不還錢的話,你的手中就無法再有任何的錢,等於資源破產的狀態。但人類有辦法阻止這類的事情發生嗎,答案是徵手其徵,人類有可能推遲這件事情的發生,可是無法還原原先的樣子,也就是海洋的生態,過去有許多不同生態共同生存的地方。
 
現今只剩下少樣化的高適應生物。
 
水母沒有心臟,沒有腮、無腦、無骨,大部份的水母都是凝膠狀,有一個或是多個用來攝取食物的口,以及一個或多個可以用來消化食物的胃,並且通常擁有四個性腺,可以用繁殖更多的水母,牠們的結構很簡單但很有效率。水母屬於機會類物種,往往生命週期短暫,生長快速,一次可繁殖很多,但花很少時間照顧後代,牠們的策略強調在時間短,空間小的狀態下,仍能維持高族群成長率。
 
水母從遠古時期就沒有改變過。
 
書中多次說到水母稱霸海域,牠只是個中間人,並不是主要的角色,人類才是這個讓牠們更好生存的推手,牠利用了人類所有的污染,跟毀滅掠食族群的空隙,對牠而言完全沒有影響,卻活得更好。現今人類相當煩惱,水母的大量生長令他們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運作,就像海水淡化廠及核能發電廠,都需要大量的海水來運作,可是吸入了隨海流飄浮的水母,最後讓廠內停止運作。
 
同樣的、捕漁的地方也遇到相當的困擾,他們想要捕捉高經濟價值的漁類,結果捕到的全部都是水母,讓他們沒有任何的漁獲,甚至有可能被水母包圍無法離開海域。遊客趁著假期前去沙灘游泳,被大量的水母所阻止,想要下水的人都會被水母所刺傷,這些例子都是水母所造成的,要說水母對我們來說沒有威脅,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人類如果想要持續利用海洋的話,就必須讓水母減少。
 
減少的最後手段則是改變海洋的環境,至於那些消滅的生物族群是再也無法回來了,污染及漁業破壞讓生態不穩定這是長時間的,就算環境改善了也無法保證水母可以離開,讓其他人類想要看見的族群出現。意思就是說,就算殺光了水母,其他的海洋族群也無法再度重生,必須面對跟水母共存的未來世界,何況要殺光水母,就跟殺光蟑螂、殺光雜草一樣有難度,人類死光了。
 
水母也不會死光。
 
 
 
 
 
總結:這是本很精釆的科普類海洋書藉,有許多淺顯易懂的海洋科學,等著我們去一一下明白,每一個章節及當中的細節,都會有前後呼應的連結,不會加入許多學術性的用語,讓人看得一個頭兩個大。引用的新聞資料,還有科學性質,都沒有太過渲染誇張,作者只是述說著一種可能性,未來人類要面對的,恐怕是自己造成的敵人,這個敵人可能比較人類還懂得在污染下生活。
 
 
感想:水母不會有人認為可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當牠們佔據整片海洋時,人們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尤其在靠近海洋的國家,這類的情況簡直是造成生活命脈被切斷的危險性,海運及漁業被影響。
 
記得這些水母把整片海佔滿的畫面,頂多只會上一點新聞,並不會播放太久,而有些專題節目,通常也被人們當成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海洋怎麼可能會被垃圾填滿呢,的確是不會,但海洋是會迴流的。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