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人家孤獨的死在家中,要等到屍體腐爛發臭後,才會被人發現死在家中的情況,成為社會的常態時,那我們卻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將來自己也可能成為這其中的一份子,覺得萬思不可其解時,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下流老人是日本的社會評論類書藉,對於高齡化的社會產生的許多弊端與問題,一一的解說並帶我們進去我們不願意承認的事實,讓人們知道無力的一面。
 
 
下流老人是日本最新出現的一個名詞,下流老人,就是指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日本近年來出現了大量過著中下階層的老人,而且未來會只增不減,因此出現了這個名詞。到底是他們不努力,對未來沒有考量,導致陷入現在的困境,還是社會讓他們成為弱勢,在我們認為是出在個人的因素時,下流老人不斷的產生,並且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週遭當中,成為一種正常的現象。
 
 
 
 
下流老人是日本社會學者兼第一線社會援助工作者藤田孝典,於二零一五所推出的社會評論類書藉,書中內容描述日本近年來出現大量中下階層的老人,無法過著正常的生活,除了孤獨的生活,加上醫療資源的缺乏。居住的條件變差,老人年金減少,未來只會不斷的增加這類的老人,「下流老人」這個名詞的目的在於說明高齡者的貧窮生活,以及潛藏在其背後的問題,並沒有瞧不起或歧視高齡者。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
 
 
 
 
 
 
 
 
試著想一下,你在微亮的天色中醒來,窗簾印照著灰塵,衣服與雜物散落的窄小房間內,身體相當沉重無法任意移動,好不容易從佈滿黑點的污穢棉被中起身,洗了把臉,從鍋子裝一些昨天的剩菜當早餐。還吞了許多藥,因為有慢性病,所以一定要吃藥,但是藥錢很貴,沒有辦法經常上醫院,所以、把拿到的藥分成一半來吃。
 
吃完早餐、換好衣服之後,走向位在自家附近的公園,在那邊的長椅上度過一天,年輕學生和帶著孩子的一家人經過眼前,沒人跟他說話,沒有孩子,配偶在幾年前去世了,和親戚也沒有聯絡,甚至不知道對方在哪裡。
 
傍晚回到家裡,以預先買好的廉價米和一道便宜的小菜打發晚餐,若偶爾奢侈一點,大概也就是吃同為廉價商品的切壞的水果盤,為了省電不開電燈,只有電視的光亮,上個月,存款開始低於二十萬日圓,雖然有年金可拿,但並不夠用。
 
再這樣繼續下去,只要幾個存款就會全部用光,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晚上九點,早早就鑽進棉被裡,安靜的房間只有時鐘秒針發出的聲響,心裡偶爾會想:「快來接我吧。」然後、再度入眠。
 
 
這並非虛構的故事,事實上真的有高齡者過著這樣的生活,這是作者藤田孝典自己身為幫助生活窮困者為目的法人團體,每天都會聽到因貧窮而受苦的高齡者發出哀號,他們會持續協助他們接受必要的服務與社會福利制度。這邊可以也注意到,不知道大家有看一些比較不主流的報導,訪問一些社會底層的老人家,他們連租房子也受到限制,只能夠租那種環境較差的小房子。
 
也不知道為什麼,從什麼時候起,沒有房子(尤其是台灣)成了一種罪惡,不努力不上進,不想要自己的窩,在過去置產的人,或許也不會發現到,現在的房價已經不是正常人能夠負擔起的,如果過去沒有累積財產。靠現在賺的錢買房,要花一輩子才能買的起,還可能是不吃不喝達成的條件,然後你的一生就被房子綁住了,想要有多一點的花費,包括養育孩子,必需由多人承擔。
 
基本上光靠一對夫妻也是不太可能的。
 
 
台灣將在二年後邁入高齡社會、十年內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速度世界名列前茅,十年內台灣每三點六人就要扶養一個老人,對比二十年前每十點三人扶養一個老人,社會的扶養壓力沉重許多。以上是下流老人後頁封面的標語。
 
有很多人有種觀念就是,在老年陷入困境的人,都是對生活沒有規劃,甚至是沒有存錢的人,可是有很多案例都是擁有正常工作及存款的老人,在退休後面對突發其來的狀況,導致他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存款及生活必需物。事實上有大多數的老人退休前都有正常工作,並且擁有一筆存款,可是他們終究成為所謂的下流老人,依照作者的比例大概六七成以上,都以為自己可以靠存款生活。
 
更多的是有房產有存款,但在他們意外的支出後就變得貧窮,退休沒有收入後,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負擔,從生病到受傷,甚至是天災,原本以為靠房子與存款,就可以安養天年的情況破滅了。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當然貧窮也是主因之一,可是社會資源的不足,與對於貧窮者的仇視,才是讓下流老人增加的原因,他們不敢求助,甚至講出自己陷入了困境,認為求助別人是可恥的。
 
會陷入下流老人的幾個條件:
 
收入極低,並不是說薪水幾萬,而且是低於國家平均的薪資,只要你沒有達到就是陷入了貧窮線底下,就算現在沒有沒有入不敷出的狀態,未來如果收入沒有增加的話,老年貧窮的機率幾乎是超過一半。除了收入沒有達到一定薪資,以家庭平均值來算,還有一點重要的指標就是,沒有一般家庭擁有的物品,這也是貧窮的指標,首先就是無法吃上營養的食物,只能夠剛好維持肚子不餓。
 
這就像是一個之前常說的笑話,你媽跟你爸平均擁有一顆睪丸。
 
長期導致營養不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疾病的產生,也無法有多餘的金錢看醫生,尋求醫療上的協助,沒有洗衣機,也沒有冰箱,甚至是冷氣等等,就算有自己的房產,除了負擔稅金外,無法修理房子,哪裡破洞漏水,只能任由它惡化。無法享受生活中必要的服務與物品,簡單來說就是被迫於過著比一般水平還低的生活,尤其是高齡者家庭的貧窮率是更加往上累積增加的。
 
書中日本所統計擁有存款房產者,陷入窮困者的機率比想像中的高,在沒有存款就無法渡過安穩晚年的社會,這或許是一個很難令人安心的消息吧,如果是年輕人沒有足夠的存款就還好,可是社會的訪問中。有許多四十歲,五十歲的中壯年人,他們也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存款,可以應付未來的生活,這數字可以看看書中的圖表就不多說了,要維持生活的支出,意外性相當高。
 
再來則是沒有可依賴的人,造成社會孤立的狀態,我們認為最理想的情況就是,高齡者過著兒孫滿堂,被家人包圍的氛圍,就算沒有家人,身邊也要有人陪伴,交換彼此的情報,互相協助支援,跟鄰居夥伴度過平日。作者則是表示,現在身邊沒有人陪伴的下流老人,也快速的增加,他們沒有可以商量的對像,等到情況惡化最嚴重時才被發現,最糟的情況是屍體腐爛時才發現死亡。
 
如果是二三代同堂的家庭,這種機率會降低許多,可是由於現代的社會形態以小家庭為主,所以老人家身邊有子孫的狀況也微乎其微,當社會高齡化時,只有一人獨居及高齡夫妻者的家庭增加的非常快。
 
在往後的社會,當生活發生困難或需要幫助時,身邊沒有家人陪伴是很正常的情況。
 
也談到下流老人就是失去所有安全網路的狀態,就算沒有存款,身邊有家人可以依靠,沒有家人也能在社區中能得到協助,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依靠扶持,可是完全沒有的話,就現況來說很難想到解決的辦法。
 
成為下流老人的狀態時,他的子女就算想以經濟及自身協助,也可能一同進入崩塌的狀態,子女的收入很難跟高齡者年輕時相比,這邊後面會談到。除了基本上的生活費外,還需要多支出看護費及醫療費,子女也有可能遇到意外及重大疾病,所以收入減少或是成為赤字,以傳統由子女扶養高齡的傳統社會福利制度,隨著大部份收入變低,甚至是不穩定的情況下,已經到達極限了。
 
這會加速價值觀的崩解,過去總認為長壽是一件福氣好事情,高齡者過去對子孫及社會有所貢獻,應該是被尊重的對像,可是當長壽成為社會的包袱時,這種價值觀轉變成為死了也無所謂,人類變得不被尊敬,有價值的存在時,是多麼的危險。有些人會毫不猶豫的排除,在經濟上無法自立的人,不只是高齡者,連生產能力較低的身心障礙者都會遭到傷害,對接受生活保護或社會保障者的歧視越來越深。
 
也可能成為阻礙他們自立的因素。
 
對老人及街友有仇恨言論,認為他們不該存在的價值觀運動有擴大的趨勢。
 
如果高齡者在社會上無法得到尊重,那年輕人也會對未來沒有希望,就會開始儲蓄,消費的慾望大量降低,不肯買房車單純的存錢,原本是消費主力的年輕人,一旦消費慾望降低,景氣難以恢復,當然就無法形成經濟的良好循環。就算再多的補助與政策也沒有用,對未來生活的不安,就是年輕人無欲的現況,他們也很想消費結婚生兒育女,可是礙於看見下流老人的產生,就失去了勇氣。
 
PS:所以每次看到有年輕人消費,然後在旁邊有錢買這些酸買不起房車的人,就有種撒你媽鹽巴的呵呵感。
 
這種情況加速少子化的產生,很多人考慮到未來孩子的教育以及養育費,就從此不再打算生孩子,以不帶感情的理性思考角度來看,父母很難讓孩子照顧自己老後的生活,也就是投資報酬率很低。因為這種情況不生子的年輕人,放棄結婚及生子的選項可以說是越來越多,目前是目前無法解決,不過作者也提到海外先進國家會積極協助年輕人,當成少子化對策,以法國為例子。
 
提供年輕人低租金的住宅支援或房租補助制度,將提高總生育率視為重要政策來執行,這樣的做法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成為阻止少子化的原動力。因為下流老人的影響不只是高齡化,還有每一個國民也是。
 
某句網路名言還真是令人心底發寒,年輕人的終極報復就是不生小孩。
 
這邊也談到每一個成為下流老人的高齡者他們異口同聲的說,沒有想到會陷入今天的情況,作者也提出他所見到的實例來舉出問題點,從照顧生病的父母辭掉正式工作,到照顧生病的子女,還有正常工作結果生病花光存款,及意外導致支出的情況。很多人以為老年後支出後會減少,可是收入沒有增加,支出一樣跟過去快速支出,原因就在於醫療費用的增加,比想像中的還高。
 
年金制度領取比想像中的還少,話說不懂日本的年金制度,這邊大量的提到,台灣類似的應該是國民年金及勞保的制度。
 
社會面對成為下流老人的高齡者,總會出現幾種聲音、沒有針對老後生活做計畫的人,應該會變成下流老人吧、應該是把錢亂花掉了吧、我有存錢應該沒有問題。但是沒有真正面臨的人,可能很難想像到。來找作者接受諮詢的人,有很多都是公務員及公司董事,也有一般的勞工,不管是什麼職業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這才是這個現象可怕的原因之一,而且下流老人是「我們」。
 
並不是「他們」。
 
而成為下流老人的進行式,一是因為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隨著高齡化的產生,必須付出大額的費用在醫療上,二是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無法得到應有的照顧,這在台灣來說是種不孝順的行為。三是子女工作貧窮或是無法自立者,有許多的窮忙族成為了青壯年主力,在這些事實的背後是以「黑心企業」為代表的惡劣工作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長時間造成身體和精神狀態失衡的年輕人不斷增加。
 
PS:台灣的健保真的是德政。
 
 
 
年輕人想要離開家裡卻因薪水很少無法自立,另一方面父母雖然也希望子女離家,但了解子女處境艱難,所以沒有強制要求,希望子女早點離開家裡的父母,和沒地方去的子女,雙方雖然對彼此不滿,卻要被綁在同一個家裡。在新聞報導也經常看到子女與父母互相傷害的事件,為了不讓這些痛苦的年輕人增加,必須認真處理雇用政策並改善工作環境,如果不這樣做,往後會製造出更多下流老人。
 
作者也提到下流老人的問題不是只靠高齡者政策就可以解決的。
 
四是不斷增加的熟年離婚,書中大量談到舊世代的老人家,尤其是戰後嬰兒潮以後的,認為結婚生子是義務,沒有履行這些的人就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從贍養費到離婚造成的其他問題。五是罹患失智症及重症,身邊沒有可依賴的家人,這些高齡者因為疾病失去了判斷能力,其中也有寂寞寧願被騙的例子,導致有心人士介入,騙走他們的金錢財產,讓他們原本就不好過的生活,更加的陷入困境。
 
也說到養兒防老的概念,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力負擔父母的生活費,尤其是派遣勞工及無薪假充斥的現在,原本應該是經濟主力的年輕人,成為弱勢者的其中一方,更無法自立。所謂的無法自立就是,就算有固定的工作與薪水,他們也無法置產及負擔父母的生活費,只能夠剛好付出自己的生活費,這個情況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的常見,不單單只是日本而已,台灣也是相同。
 
 
 
下流老人的出現,基本上是來自年輕人就業市場的惡化,以往可以領取大量的補助金額,卻因為派遣及自由工時被取消掉,以節省企業的資金,就算資遣掉一個員工,也不用付上一定的資譴金額,只需要付出最低成本就好。這問題是長久以來的事實,所以沒有什麼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靠著就職只能勉強維持的人大量的出現,照理來說,就職應該可以有餘裕去應付生活費之外小量的支出。
 
而且就算老人家過去的薪水有一定的數量,也可能像前面所說的意外及生病等因素,就算沒有其他理由耗費掉退休金額,也會因為通貨膨脹,讓過去原本很多的金錢縮水,不再是以前那麼多,對沒有收入的老人家來說,這是很可怕的。拿物價的比值來看,你過去可以用同樣的金額買一個食物,可是才過了十年,這個食物就必需付出兩倍的金額才買的起,甚至是超過二三倍以上。
 
所以存錢真的趕的上通貨膨脹嗎,這是作者最大的疑問,他碰上了許多長者,過去曾經以為可以過上安穩的退休生活,最後卻變成今天書中所說的下流老人,他說到現在的四百萬不是以後的四百萬概念,看似增加了,可是實際上是大量減少。
 
還有不主動告知,就無法幫助的制度設計,政府雖然很多制度可以利用,可是知道的人卻很少,他們也無法主動利用,處於窮困狀態的高齡者是安靜的,很多人會自責會步入這樣的老後生活,是自己的責任。窮困者會被視為本人或周圍的問題,本人也會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很丟臉,於是很多案例都是沒有跟任何人商量,等到發現時已經太遲,社會一定有窮困階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失業者。
 
也沒有任何國家沒有人因窮困受苦,所以,才會事先推測會有失業或陷入窮困的人,進而建立社會保障制競度,如果有人過著富足的生活,就會有不少人因而受苦,而我們就必須對後者進行救濟,在互相合作之下,讓社會安定永續。也提到相對貧窮及絕對貧窮的差異,絕對貧窮是戰亂天災頻傳的落後國家的社會狀態,相對貧窮則是低於現有一般狀態的人們,生活水準低於其他人。
 
攻擊生活保護所看到的,不容許任性的社會,在日本依賴他人和制度稱為任性,社會上稱之罪惡,任性這詞多半存在於現實及網路,比方說、無法就業就是任性、覺得在社會上生存相當辛苦就是任性、貧窮就是任性。但是陷入貧窮就是任性嗎,利用生活保護制度真的就是任性嗎,真正的任性應該是即使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也無法上醫院,一天天日漸衰弱,但還是要咬緊牙根一語不發邁入死亡的人。
 
他也提到稅金應該是除了建設,是來平衡社會的效果,每一方都想要用在他們的身上,但作者想說的是,沒有人是真正應該拯救的,每個陷入困境的人都應該被拯救,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財源豐富時的理想論。但是追求這種理想不正是政治,或者說是我們的義務嗎,貧窮問題會從孩童、年輕人、高齡者不斷串聯下去,如果教育、福利、照顧各個領域不能攜手合作,擬定整體策略,就無法解決。
 
人會貧窮要怪自己,貧窮本身就是一個罪惡,不想要貧窮就要加倍的努力,擺脫貧窮的追趕,這也是一個看似積極的行動,可是窮忙族證明了一點,人一旦只要陷入這種循環,想要離開的,要靠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社會流動率極低的現況,未來還會更低,這也是社會長期以來的觀感,不要動不動就要依賴社會的制度與稅金等等,可是福利本來就要給有需要的人,不是嗎。
 
對生活保護制度的批評與不屑,造就需要幫助的人不願被幫助,也很難被幫助到。
 
要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作者認為要熟知政策與制度的運作,就算不了解也要找人協助諮詢,申請各種輔助及社會福利,再來則是把無謂的自尊心捨棄,每人都必須依賴某種東西才能存活。不會做菜的丈夫依賴妻子,公司的社會依賴社員,使用自來水要依賴地方政府和自來水局,政治家或公務員依賴國民,不依賴就不可能自立,如果不依賴別人,社會生活就無法自立的。
所以,不能自立是很可恥的,這種想法就某種意義來說是很傲慢的,這樣的心態只會讓問題複雜化,不論你我,都沒有人是可以完全自立的,所有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必須依賴環境的才能生存。
 
再來作者認為,不只是存錢才能解決晚年問題,要從各種保險及投資下手,要比對大量資訊,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跟民間的保險公司或銀行的理財顧問商量,模擬老後的支出與收入。
 
積極參與地區社會活動,就算生活陷入窮困,有些人很常跟其他人接觸,甚至是交流,參加地方上的活動,增加精神上的支柱,與他人交流是必要的,就算因此會得到麻煩,可同時也是發生意外被發現的契機。就算很難跟鄰居建立關係,也可以加入各種地方相關組織,人際關係的貧窮跟金錢方面的貧窮意義上是一樣的,如果不能建立快樂的生活,保持心情上的樂觀,也容易陷入困境。
 
讓高齡者貧窮的是國家,作者認為政府能做的首先是,讓制度簡明易懂,容易接受,原因就在於很多人認為接受幫助是種恥辱,可是面對領取老人年金卻很容易的接受,原因在於他們認為自己有繳,所以拿了理所當然。要用容易了解的方式進行宣導,必須讓民眾知道有這樣的政策,政府及地方政府要有固定且很容易發現的窗口方便申請,政府要不斷宣導高齡者應有的生活保護政策。
 
這本書藉有許多部份沒有提到的,還請自己前去觀看,作者認為下流老人是來自年輕人變成中年人再成為老年人的現況,這一點也沒有錯,不過其中談到對於日本政策改革的想法,就應該就跟我們國家沒有關係了,不過也能拿來參考一下。不過他對於這種現象的產生,認為是各方面串聯在一起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指責一方,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而不是解決問題,永遠都不會變變。
 
書中也有作者親自對高齡者諮詢的經驗,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會產生下流老人,這個下流老人,也有他面對商談者的困境,了解到就算現在日子過很好的老人,未來還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社會的制度是很重要的。然而推動及制度行動的,是人這個因素,要從人的方面下手,不然有再好的制度也沒有用處,唯有改變社會上的想法,讓大眾理解到這不只是單純,只是個人的問題點。
 
 
 
要怪罪任何族群的同時不妨看看下面:
 
貧窮青年>貧窮中年>貧窮老年>貧窮青年>少子化。
 
 
 
 
 
總結:作者因為是第一線的諮詢工作者,所以很深入談到高齡者的痛苦,造成這樣的社會現象與心態,他認為有很多人誤會了窮困的高齡者,導致他們就算可以被協助,也礙於面子問題及他人的觀感不肯行動。也大量的談到所謂的年金制度及日本政策對於高齡者的幫助,這方面因為是異國人的關係很難看懂,但其他方面值得我們借鏡,現代進入高齡化的國家社會,也越來越多了。
 
 
 
感想:書中最實際的狀況就是,當社會上下流老人們不被重視,甚至是認為他們礙手礙腳,對老人苛責的同時,也對於年輕人嚴厲冷漠,窮人就是罪並且該死,他們不努力,現在式是老人,未來式是年輕人,進行式則是中年人。
 
每次寫這種這種社論書藉,總是綁手綁腳不知道該寫什麼好,寫到初期就開始停筆,因為相當的沉重,這種沉重並不是讓你大哭大怒,而是有種淡寞的抽痛,好像心中被掏空,產生一個無法填補的洞。
 
於是放下了電腦,離開好幾次現場,所以寫得有點混亂請見諒。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下流老人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