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活自己、結不了婚、不敢生小孩、買不起房,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想必是現代年輕人面對的困境,還要面對社會上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聲浪,認為他們過去可以,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一個比一個還不如。由日本學者山田昌弘所著的「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一書中,便是探討這個現代的社會問題,年輕人幾乎成為看不到未來的族群,卻要被每天拿出來檢討一番。
 
 
書中固然是以日本社會為出發點,不過這點可以投射在所有高發展的國家中,作者也在其中強調在其他的國家中也逐漸見到這類的情況發生,事實上經濟成長逐漸減慢的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再有優勢,也對未來不再感到有希望。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國家主力的年輕人變成這樣,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提到一些可能的理由,分析一下其中的利與弊,沒有要檢討任何人的意思。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是日本社會學者山田昌弘所著的社論書藉,並在報紙上載出,於二零一三年出版,台灣版本則是二零一六年出版。
 
簡述:書中大量的提到現代的年輕人社會問題,為什麼原本應該是國家未來希望的族群,成為了社會上沒有希望的一群,從家庭出生到學生時期,還有畢業及就業上的問題,由工作談到交往結婚的現象。在高齡化社會與少子化衝擊的情況,現代年輕族群負擔的確比起過去數十年來得嚴重,然而沒有人真正重視這個問題點,社會也很冷漠的認為這是個人的問題,不應該由社會負責。
 
 
 
 
 
 
以下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
 
 
 
 
 
書中一開始就直接述說,「對年輕世代冷淡嚴酷的社會,對子女體貼呵護的父母。」這兩者的落差相當多,可以經常看到政府與社會對於年輕人窮追猛打,認為他們是不努力又脆弱的一群,可是對於自己的子女相當孝順,將他們捧在手掌心上。這兩者的反差也顯示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人不再是社會的主力,而是必須依靠父母的存在,因為外在環境不友善,更需要父母的羽翼。
 
以日本的社會來說,有很多人就算有工作了,還是住在家裡沒有離開,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工作,讓他們獨立生活顯得辛苦,甚至是無法生活的地步,所以選擇住在家裡的人越來越多。過去則是年輕人在外工作,將部份薪資寄回家的情況較多,原因就在經濟停滯的情況下,應該說惡化的情況是更加增多的,薪資沒有跟著成長還倒退,加上物價成長,所以實際上的所得是減少的。
 
「現在的孩子長大成人之時,將是歷史上第一個生活過得不如自己雙親的世代。」這是柯林頓在演講所得的一段,作者在當中提到了一點社會問題,就是正常的情況下,社會應該是向上流動,就是孩子的經濟地位是比雙親高的。而現在則變成向下流動,指的是子女世代與雙親世代同齡時,社會經濟地位較當時的雙親世代低下的現象,但現今已開始出現子女世代甚至維持和雙親世代。
 
相同的生活水準也達不到,即階層向下流動的徵兆。
 
再拿台灣來說,以現在的起薪到工作數年的時間,有多少人可以拿到剛好負擔生活的薪資,房租就佔了很大的部份,幾乎工作有將近一半的薪水都付在上面,還不算其他的費用,全部加起來幾乎將你所有的薪水相互抵消掉。更不說是獨立付房貨的高額費用,還要買車等其他費用的支出,有很多人基本支出都勉強應付,更不用說不能應付的人,往往成為遊民,或是臨時工作者。
 
年輕人原來是社會的主力,他們除了要負擔自己的那份之外,還需要負擔長輩的那份,因為年輕人經濟能力下降的原因,雙親不得不負擔他們的生活,不管是經濟而職務上,都給予一定的協助。就回到最前面的階段,就跟某些新聞報導,有些年輕人說自己存錢買房,結果頭期款是父母付的相同,這當然是個玩笑話,這年頭可以靠自己置產的年輕人,已經到了非常少的地步 。
 
事實上台灣的問題沒有日本嚴重,可是也漸漸朝向日本的方向前進,因為台灣並沒有像日本過去那樣,只要一畢業錄取工作,就可以在一間公司待上一輩子的制度,事實上現在日本的公司,也漸漸走向約聘與派遣居大量的職務,正式員工反而比例很低。不管是約聘與派遣,甚至是正式員工,也往削滅福利薪資及增加工時與職務的優先方向走,入職者也往往很難得到公司應給的權利。
 
約聘跟派遣員工大量增加的現今,有很多人等於沒有固定工作,就算想要固定工作也等於是不可能的,只要一畢業沒有拿到固定工作的話,就等於一輩子或是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都要在隨時被開除的情況下工作。加上就業環境的惡化,有很多公司寧願遊走在違規的邊緣上面,也不願意照著政府所規定的去做,使得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得不到應有的權利,這已經不是福利,而是基本權利。
 
更造就很多年輕人竟然要求的不是福利跟薪水,而是這個公司可以待得舒適,工作量不要太多就好,因為無論如何辛苦的工作,薪水與福利都是很難增長,不過以日本的觀點來看,他們過去有很多公司,只要成為正式員工,基本上都能待到退休。所以立足點是跟我們不同的,但也能借鏡,就是、是環境讓年輕人失去了向上的能力,還是年輕人本身就不求上進,答案還請自己思考。
 
就算有工作經驗加上學歷條件佳,還有特殊技能,也不能保證工作穩定的情況下,加上現代大量的工作都不需要技術,都屬於自動化的流程,只要能夠照著做就好,但大多企業僱用非典型人的,取代正式的員工。也就是約聘與派遣的情況下,想要穩定工作的人得不到機會,這當然也有原因是年輕人不求上進,沒有任何的危機感,他們對於未來沒有規劃,自然變化時無法應變。
 
要求好工作當然是就業條件的能力值,但是更多時候是機運,有能力還會要求運氣嗎,也許很多人會好奇這點,基本上這就像是一個運氣名額,位置只有五個,可是想坐上去的人,至少有五百個五千個,甚至是更多。搶不到位置的人要怎麼辦,只能找到次級的位子來坐,更甚者乾脆不坐了,也有的徘徊在位子的外面不去,那他們的生活要怎麼辦,就只能停擺在前面的位子上。
 
說到面試,令人想到之前某就業平台,拍了一支面試官拿了面試者所寫的履歷表後,面對面試者的批評與嚴格指教,沒有一個被他們所稱讚,相反的是雞蛋裡挑骨頭。可是他們一知道對方的身份後,發現每一個人都是比他們有成就,薪水也比較高,包括各項水準也比他們好,有的還是自己的小孩,瞬間就換了張面孔,表示自己看錯了,要對這些人感到抱歉,那平凡的求職者呢。
 
對自己的小孩這麼寬鬆,就不能拿點同理心分點在別人的小孩上面嗎。
 
面試者為了錄取工作,所以謊稱各類經歷,學歷跟工作經驗則是不行,這是可以查閱的東西,所以所謂的面試在很多時候,只不過是一種互相欺騙的行為罷了,在被揭穿的時候就可以說是記錯了,反正只要錄取中了,一切都不要緊。是什麼造就這樣的行為呢,也可以放在任何需要面試的行為上面,作者在書中有說這樣子的行為不是重點,最大的重點在於為什麼迫使大家要這樣做。
 
 
 
 
為什麼年輕人變弱勢,除了應徵的制度矛盾,以日本的考試比例(以比喻來說台灣則是國考吧),有很多人認為只要努力就會達成,但事實上有很多人無論多麼努力都有無法考上的例子,然後無法考上的人,最後不是徹底崩潰,就是離開生活圈。在教育不保證回報,努力沒有回報是常態,而且在被迫投資大學教育社會中,每年僅少數人能獲得回報,不斷的考試卻難回報,以上是書中所說的內容。
 
只要考上了,或是應徵上了某間公司就是人生大得分,沒有的話就是三振出局,你一輩子很難翻身,這就是現在的生態。
 
不婚族的增加已經是全球社會的共識,但是有很多人發現另外一點更可怕的就是,不跟異性交往者大幅度的上升,日本社會大概有三成的年輕人,不打算跟異性交往,更有一成的年輕人沒有跟異性接觸的經驗。然後有六成的年輕人不打算結婚,比起想交往找不到對像的人比例更高,這當然是日本的情況,不過也適用在其他國家上,往往這些單身者會被其他人認為是異類,有問題才不跟異性交往。
 
不跟異性交往的原因,有部份是來自經濟家庭社會,自身工作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失去了原動力,覺得好麻煩好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還要找另外一個人加入自己的生活。這樣想法的年輕人與其說是他們交不到異性,不如說是他們早就放棄了,認為自己不擅長男女關係的人也非常多,面對社會上的壓力,看著那些整天為了男女問題煩惱,或被迫交往的人感到無聊。
 
老實說書中有很多部分著墨在年金制度上面,說真的這真的講得很深入,不能說是有點難以理解了,而是非常不好深入理解,但可以從其中找到一些可以切入的點,就是由收入較少的年輕人去支持老人的生活費,本身就需要檢討。尤其是些生活上沒有問題,根本不需要年金還能存活的老人們,或是這些老人也陷入下流老人(這是另外一本書藉)的情況中,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
 
其實看了不少日本學者的文章,發現日本這國家還真是令人欣賞,就是他們真正的有發現問題點,雖然社會大部份的資源,都掌握在少數的老人上面,他們想要幹嘛就幹嘛,社會的聲浪很少批評聚焦在他們身上。因為媒體本身不是他們掌握,就是跟他們的關係密切,自然不會針對他們,書中也大量說到政府與社會才不關心這問題,認為這是年輕人自己的問題,很冷漠殘酷的面對。
 
有一群掌握資源的人們,他們對於年輕人不服從他們,感到非常的不滿,於是運用手中的力量打壓年輕族群,說他們是草莓族不能吃苦,整天好高望遠,然後就有跟他們同樣思想的人,一起打壓年輕族群。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人的確好吃懶做,一鍋粥裡面定有老鼠屎,可是大部份的人都只是想要有一份工作,能夠過生活而已,他們也只是做好工作範圍,沒有其他的要求。
 
在台灣相當看重買房子這塊,所以有群人死活都要買房,觀念就是房子買了就是自己的,另一群人則看重這點,拼命的把房價加高炒作,使得房價遠超過正常的薪資所得,你要買可以,但要花一輩子的省吃儉用時間來買。有人經常說酸年輕人買得起手機,卻沒有錢拿來買房,就算沒有買手機,也買不起房子啊,這樣的邏緝充斥在台灣社會當中,現實就是正常年輕人是不可能負擔的。
 
再來則是階級化的社會,往下流動自然就不會改變,簡單一點來說,雙親有地位金錢人脈等等,你自然可以繼續他們的一切,然後起步開始當然比一切從頭開始的年輕人有利,有錢的就會有錢,沒有錢的就會沒有錢。階級是越來越難改變的,過去那種讀書努力就會變化的階段,範圍已經窄小到看不見,就到一份穩定工作,明明只限定幾個人,卻來了一千人,也不會再增加。
 
書中大量的提到一些原因,過去是高度經濟成長的年代,只要願意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穩定的工作與還算優渥的薪水,然後置產後結婚生子再把孩子養育長大,然而在經濟停滯,甚至是衰退的現在,難度不是只是數以倍聚的增加。轉到現在有很多人連負擔生活都很吃力了,更不用說跟人交往,基本的原因是在惡化的環境影響積極的心態,令人失去這原本是人生下來該有的慾望。
 
這不單純提到經濟層面的問題,也有提到過去及現在的家庭中,有很多失去了原先功能的親人,他認為不是有血緣關係,就一定要有感情,感情這種東西並不是天生的,是要培養或自然產生的。他認為虐待兒童的報導內容,從頭到尾都集中在為什麼無法提早發現虐待的狀況,或是該如何援救兒童的技術方面的問題,關於親生為什麼會虐待自己孩子的詳細報導卻幾乎沒有,專家也選擇沉默。
 
更有很多人選擇寄生在家中,為的就是更舒服的生活,大部份的人都是有工作的,可是他們的薪資不足以負擔自己的生活,或是要很辛苦的支撐自己的生活,這應該是前面所提原因的因果關係吧。所以養兒防老的概念,基本上是早以破滅,有這種能力的年輕人畢竟是少數,只是社會不願意承認而已,尤其是在育兒的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這樣子的循環只會越來越糟糕而已。
 
誰敢說現有的社會環境制度下,有幾個是對孕婦很友善的,多得是懷孕就等於開除的默認。
 
作者認為很多問題也出自於,有許多整天忙著工作打轉的年輕人,許多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技能與經驗,而且他們大部份都是約聘者,相較於那些內定者及經歷較長者,他們無法得到穩定工作的狀態下,自然也無法磨練自己。就想像你跟下一餐不知道有沒有著落的遊民說,你現在要為了未來打算一樣荒謬,加上惡劣的競爭環境,這並不是有競爭才有進步,這是這個競爭來自惡鬥。
 
總結:有很多統計出來的數據跟研究的案例,所以這不是什麼大罵某個世代剝削的書藉,而是用旁觀者的角度告訴現代人說,這才是社會真實的幾面,並不是如主流媒體說,只提到很簡略的問題點上,然後推敲出粗糙的結果。也述說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必有的經過,只是這不應該是由某一個族群來承擔,必須要大家共同面對,不然這只會惡化變嚴重下去,未來只會讓社會往下沉沒。
 
 
 
感想:其實這本書大概買了快要半年之久,一直沒有拿出來寫,原因就在看了之後非常難過,卻又無能為力改變這個環境,要說有什麼地方欣慰的話,大概就是有人已經找出現代及未來的問題點了,並不是一昧的要求某個族群。這是個共同要面對的,
 
寫這篇其實不順暢,因為當初看完的時候,發現自己就是屬於書中所指的族群,各種在社會上擁有發聲權的人,都會說是現代的年輕人不努力,不如他們的時候,心中也自問真的是我們不夠努力,還是沒有雄心壯志的原因嗎。
 
當然、書中有很多內容還沒有分享,請自己觀看吧。
 
 
 
如果喜歡孤的文章,不妨訂閱,就是最好的鼓勵。
以上圖片及影片並無商業用途,
純屬介紹引用。
 
 
 
 
arrow
arrow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