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在荒郊野外,或者在水溝旁樹下,不知不覺就被叮了好幾個包,簡直是來無影去無蹤,這個近乎隱形的傢伙,就是蚊子,尤其是大家聞之色變的小黑蚊,可以說是一聽到馬上變了臉色。為什麼呢,有被小黑蚊叮過的人就知道,一般蚊子叮一下才一個小包,可是小黑蚊一咬,馬上就會開始腫脹,就像一個大包,嚴重者還會劇烈的疼痛,整片皮膚慘不堪言,紅腫成一片。
 
台灣民眾俗名小黑蚊的昆蟲,原來並不是蚊子,牠的學名叫台灣鋏蠓,鋏是指牠的嘴巴結構,牠的嘴巴有三片很鋒利的口器,插進人體之後,會微微的撐開皮膚,製造傷口後再開始吸血,所以會製造出很大的傷口,因為體型很小所以一般都不會發現被叮咬。雖然牠沒有一般蚊子會造成傳染疾病,可是牠會造成過敏的反應,每個人的免疫條件不同,但都會有過敏反應的產生,嚴重者會造成休克。
 
小黑蚊的幼蟲是吃藍綠藻長大,俗稱青苔,生長環境是風不太會流動,濕氣比較容易聚集,陽光充足的地方,在一九一三年,日本學者在山區就已經發現牠的蹤跡,不過為什麼近幾年來,才逐漸開始被人認為,原囚就在於山腳地帶的開發,加上山腳地帶人口的增加。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開發加上人,為牠們製造了更多的食物,也透過運輸工具擴散到全台灣各地,又是一個人類自己造成的問題。
 
小黑蚊雖然不是蚊子,可是我們依然會把牠當成蚊子同樣,原因就在於相同的行為模式,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以前的蚊子真的沒有這麼多,可是現在只要到有積累死水的地方,例如田地空地,就會有一堆的蚊子,在上面繞,離譜的程度,還以為是龍捲風,原來是蚊子形成的龍捲。每次經過這些地方,就要小心以蚊洗面,並不是以淚洗面喔,整個臉身上都會有蚊子飛過,就算用殺的,也完全殺不完。
 
蚊子喜歡的生活環境,自然也是小黑蚊的最愛,這兩者根本密不可分,不過最大的原因就是,都市環境規劃的不完善,所導致的,例如防波堤擋土牆上面會流水下來,沿著牆面流到底下,造成牆面長滿了青苔,與上面有植物被層,所以造成潮濕的環境,成為小黑蚊幼蟲的食物來源。有很多公共建築與私人建築,在建設的時候,都沒有想到各方面的條件,所以間接成為製造蚊蟲的幫兇,積水的容器也是。
 
於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政府跟小黑蚊造成長久的戰爭,從路邊的青苔清除,到噴灑各式各樣的藥劑,相信大家在五月開始快要進入戰鬥的時候,市公所會提供很多的宣傳方式,如何清理居家的環境,要去除有積水的任何容器,跟會積水的環境。不過小黑蚊會生長的地方是滿,植被上也會長的藍綠藻,藍綠藻比較像是朝濕的綠色植物,並不是長成一片的苔蘚,苔蘚的特徵是長成一片,顏色較為鮮艷。
 
原來只在中南部跟山區出現的小黑蚊,現在已經在全台灣漫延開來,可以說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小黑蚊,其實小黑蚊的生長是純粹靠著人類的鮮血,沒有人類餵食的話,牠們就無法生長,有了血液,牠們就可以無限的繁殖生長族群。一隻小黑蚊吸了一次血就可以產下五十顆卵,二隻就可以產下一百顆卵,因為很多人都以為被叮一下沒有關係,所以前去小黑蚊很多環境下不穿長袖長褲,助長了牠們的生長。
 
PS:小小抱怨一下,以前水溝是可以掀開的鐵蓋,但自從變成整條的工程化,反而不能清理,夏天一到,蚊子數量多到嚇人,而且市公所根本沒有派人前來噴灑藥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我們的島 蚊之色變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