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名詞是出自於一個霹靂布袋戲的角色佛劍分說,他是佛教的先天,初登場即是殺人,而且他是佛門高僧,同殺佛門的高僧,沒有任何的猶豫,乾脆自在冷靜完成了這一個任務,所以令人震撼的是他一出手就取下佛友神淵佛者的人頭,拯救武林中為疾病而苦的人們。原因就在當時的魔頭覆天殤散佈燐菌大眾滿需要有人自我犧牲,以自身修為製造解藥,需要有一個能夠在無痛苦之下取下他人頭的高手,也成就了神淵佛者的宏願。
 
殺生為護生,他就選擇的這條路,將是最艱苦的一條大道,必須要以堅毅的心力來完成,只因他用劍斬首來斷絕保護弱小,世人也會質疑這樣的殺人還不是相同,所以會遭到很多的責難與千夫所指,內心也會開始心軟或是有罪惡感,畢竟人的內心還是存在善念的,只要是正常人都不願殺生。所以才說這條路是相當難走的,但佛劍沒有任何的遲疑,就走上必須殺人又救贖的路程,要有準備以殺渡迷,殺死渡生的打算。
 
斬業非斬人,一定有人有這種思想存在,就是如果殺掉了這些窮兇極惡的罪業犯人,那他們怎麼贖罪怎麼改過自新,如果就這樣死掉了,不就是太便宜他了嗎,應該留下來好好的折磨他,可是罪人引發的只有會製造更多的惡業,引發一連串的仇恨,所以更加製造動蕩不安。將惡人殺掉並不只是表面上的殺人,也是斬掉這一個惡業的因果,因為只要罪惡的因果還存在,就會不斷繼續因果的關係,只有斷絕才能夠真正的去除。
 
沒有人有權利可以奪走別人的性命,正如同奪走別人性命的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權利,是蒼天所賜予的嗎,所以佛中也有怒佛與鬥佛,為世人的愚昧與狠毒生氣不已,救世有時必須殺人,但跟惡人殺人有什麼不同,是很掙扎的思考。殺人真的很輕易嗎,或許對一些罪大惡極的人來說,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對一個應該講求慈悲為懷的和尚,是很不尋常的,尤其是修為越高佛法越高,越不忍心行殺生之為,必須要有相當的覺悟。
 
到底佛劍慈悲在哪裡,就是他不是行小善放大惡,寧願錯殺一惡人,將有可能改過向善的惡人們,全部歸納於自身罪孽當中,就算身處血腥與殺戮也不會皺一下眉頭,相比那些放過一人卻害死數人數十人的人,他更有覺悟,一種千夫所指橫目獨對的氣魄。就算這樣做會下無間地獄,他也在所不惜,可他從來不濫殺也不輕易出手,唯有認定殺了這個人,能夠對武林有所幫助,他才會真正的殺人,並且讓被殺者能夠早入輪迴,免入孤魂之苦。
 
比丘殺人如何解釋,分說、不分說、不由分說,殺人就是殺人,沒有什麼好說的,從佛劍這三句話看來,就能夠知道他清楚不論殺人是為了什麼理由殺人,殺人終究是殺人,跟善還是惡沒有任何的關係,因為同樣都會死人,生前的樣子是什麼情況更不重要。就算斷一罪業救數十人,就如同他在劇中所說的,一個人怎麼會有數種身份,一邊殺人又一邊行善,是不是殺人仇人就變成大善人,答案是並不會,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心中認定怎麼做就如何做,但到底什麼是罪什麼是惡,也是最困難的地方,這是最令人產生一切負面想法的因,俗話說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因果到底會怎麼展開,也沒有人會知情,唯有展開腳步走向定下的目標,才不違他殺的人,如果後悔那他殺的人就是白死了。慈悲的臉龐,眼神卻充滿殺氣,也是佛劍的救世之路,不容婦人之仁小義小情,以大局看待整個關係,所以佛劍分說的慈悲比整天講仁義的人,更能深深的打動人心。
 
筆者不懂佛法,也不唸佛,以自己的見解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劍分說 霹靂布袋戲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