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兩次宋朝的滅亡都有一個巧合,這一個巧合就是背盟國迎敵國,北宋初立,在五代十國時就有契丹人所建立的遼國,西北後來建立黨項族李氏的夏國史稱西夏,宋朝不比其他朝代擁有重兵重武,抑武興文的國家政策,也不能怪罪宋氏皇家。因為他們本身就見識到,數百年來,唐朝節度使擁兵自重,安史之亂後皇帝沒有直接管轄各節度史的權力,讓這些人變成威霸一方的土皇帝,進而成為藩鎮,原意是防禦外族。


唐朝也是沒有任何的外敵以及農民起義滅亡的國家,因為大部份的民族早已融合在唐朝的底下,成為唐朝的臣民,如果高麗三國的百濟的黑齒常之,遊牧民族的歌舒翰,都是外族入主唐朝服效,早也不被視為是外族了,李世民到李隆基這百年來,早已做好並融的準備了。藩鎮你爭我奪,唐朝到了末期,根本不被藩鎮放在眼裡,更甚者到了五代十國,兵士想要立誰為主就是誰,舉一個神主牌位出來成事比較容易成功,五代的後漢後周皆是。

對於前朝的遺害,宋朝也許是矯枉過正,但在那個軍閥囂狂的年代,不失為可行之策,一旦將領被擁立不得不立,不順從而被的將領君主不在少數,才有什麼杯酒釋兵權的舉動,將邊鎮大將的兵權給遞奪,兵權以及財政都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上,保證不讓這些軍將叛亂。很多人常有宋朝不知兵不知將的印象,然後對外戰爭一塌糊塗,總是輸輸輸,可是跟遼國打得有來有回,互有勝負,後來對西北的政策出現失誤導致西夏創立。

早在數十年前宋朝與遼國早就和平簽訂澶淵之盟,雙方成為兄弟之國,當然是北宋送錢送物資,後來就很少發生戰爭,直到西夏李氏利用兩方獲得利益建國,才有大戰事的發生,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戰爭,後來西夏也跟兩國有了合約,漸漸少了戰事。筆者認為會北宋會亡國的原因,就是精神上的失敗,為什麼建國初期用少數的兵力最後卻能統一天下,後期和議後有兵卻屢屢失敗,就是精神上的因素,人人忘戰不知兵。

總以和議為對外手段,導致忘戰去兵,武備具廢,當有真正戰事發生時,武將又被文臣排斥,也有外交上的失敗,後期的遼國與宋朝一樣,都已經成為封建制的國家,久不經戰事發生,也漸漸的國家腐敗政治昏暗,遼國的軍隊不像過去那樣橫掃四方,連西夏也無法應對。被當隸奴統治的女真人看見遼國的這點,知道契丹人遼國不像表面上的那麼強盛,於是舉兵反撲遼國,攻佔不少土地,那時遼國還能跟女真人打仗,只是輸多贏少。

那時的宋朝君臣打算坐山觀虎鬥,可受不了那時已稱金國的女真人誘惑,打算與他們夾擊滅亡遼國,雖然前景很美麗,但對國力與遼國相同不差甚遠的宋朝而言,這不是明智之舉,也有大臣提出應該幫助兄弟之國,讓他們承受對於金國的壓力,唇完則齒寒,可有宋徽宗這種好大喜功的人,才不肯放棄立功業名登千古的最佳機會,順帶一說水滸傳也是在宋徵宗時期的故事,宋江確有此人,方臘之變也掏空北宋的基底。

大遼契丹國也因此滅亡,宋朝也只得到一些空城池,狼子野心的金國看見宋朝的虛弱,趁機伐宋,跟遼國差不多國力軍力的宋朝當然不是敵人,金兵一路南下攻城佔地,宋徵宗也因此讓位給兒子欽宗,事實是發生在宋朝的靖康年號,所以史稱靖康之變,而後北宋滅亡兩帝被北擄至荒漠。射雕英雄傳中也有提到稱為靖康之恥,也是主角郭靖與兄弟楊康的名字由來,如果有看這段歷史的人,可以看出這一些士大夫鮮寡廉恥,未打先投降的人不在少數。

下次再來談,關於南宋的滅亡,同樣的巧合,與蒙古人約誓背叛金國夾擊,最後被蒙古大軍侵入。

不談細節,反正查的到嘛,就說一下自己的想法與大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任孤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